腹痛原因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培根书屋断舍离 [复制链接]

1#

今天写的这篇文章源自我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些感受,而这感受的来源和别的那些景色啊之类的不同,我有感慨是因为我感觉自己的东西有些多。

这不是我想表达我东西多,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哪有人觉得自己东西多呢,东西多不是好事吗?有的时候会是这样,所谓的“东西多”代表着我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代表着我们生活的大概率满足,但是我今天想要表达的东西多却是相反的方向,我反而觉得这些东西阻碍了我生活的丰富和满足。

我并不是一个东西很多的人,但在很多时候我都会感慨我有很多无用的东西,有人会问什么是无用的东西,这个问题也是很长时间以来我经常问我自己的一句话到底什么是无用的东西?空水瓶?过多的文具?收纳盒?还是什么?后来我逐渐发现,真正无用的东西是哪些我想扔的时候会在脑海里出现一句话:万一以后能用到呢?当我想要扔什么东西的时候我如果脑海里面出现了这句话,那么十九八九这个东西我是用不上的,对于我来讲就是无用的东西。

也许有人会觉得自己的有些东西在未来的某个时间还真的就用上了,如果当时扔掉的话就太可惜了,但是我认为这是一个概率性的问题,举个例子就是你有一百样东西,你都没扔,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一样东西你用上了,你就觉得没扔东西真是好,幸亏没扔,但是还有那九十九样东西没用上的,也许也会有人觉得那些东西到最后也是会用到的,可我觉得得不偿失。那些东西本来耗费了你多少的精力?浪费了你多少储存空间?

这个概率性的问题和许多“读书无用论”类似,很多人都觉得读书无用,说很多以前的商业大亨学历都不高等等,但这也同样是概率性的问题,首先在从前的那个时代,很多人学历都不高,学历高的反而没几个,有很多学历低的也成功了,但那不是因为学历低所以才成功的,情况放到现在,一千个人里面只有一个人不读书也成功了,然后许多人就说读书无用,但是却没有人看到那九百九十九的人,这些都是一样的问题。

言归正传,我们生活当中的那些“万一以后用到了呢”的东西,有多少是真正用到了的?又有多少是根本就没用到而是放在一个地方到最后忘记了的?如果真的有用得上的,概率又是多少,是不是得不偿失?

这个时候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叫《断舍离》,在这本书里有一段话说的特别好:橱柜里、餐架上或者冰箱中囤积的无用之物,家里随处堆积的废品破烂,还包括精神层面上那些不适宜的过剩观念,或是让自己陷入自我否定、自我谴责境地的消极思维或情感纪念物。只有放手这些东西,才能解放自己、解放人生。

在这本书当中作者提到了很多“新鲜的”观点,作者认为不只是我们生活当中的,比如说橱柜、餐架里面囤积的无用之物,家里随处堆积的废品破烂,除了这些之外,还有精神层面上那些的过剩观念或是让自己陷入自我否定等等的消极想法,这些都应该是我们要舍弃的东西,这也是“断舍离”更多的含义,我们要舍弃的东西有时候也不只是实物,不只是一个垃圾等等,也应该是那些我们不应有的那些观念。

同时作者在这本书当中也向我们解释了我们为什么不愿意舍弃那些无用之物,作者提出了三个原因:消费型社会里洪水般的物量,物品被过度制造、被过快流通的物理性原因。这个是指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生活极为丰富的时代,而这样的一个时代却也有因为物质过多,物流过快而变得不好的时候,当然这并不全是时代本身的问题。

对居住空间的考量不足。虽然具备丰富的家装知识和收纳整理技能,但对于舒适生活所需要的物品数量的估测和考量不足。这是作者提出的第二点,我们现在很多人住很大的房子,我们即便在面对成山的物品时也可以做到很好的整理和收纳,但是对于舒适生活所需要的物品数量却知之甚少。

上个时代的价值观。现代的生活方式和物品产出数量已非昔日能比,然而我们依然会受到来自父母或是上个时代的价值观——“太可惜了”“不能搞浪费!”的影响,因此这属于观念上的原因。这是作者提的第三点原因,来自上个时代的价值观有好有坏,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这种对物质的极度保留很显然不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因为曾经的那个时代物质匮乏,很多东西我们都要留着,这简直可以称之为是时代的烙印,但是现在我们已经不需要这种观念了。

最后在忙碌的生活当中留出一些时间,观察一下自己的生活,有什么东西是你真正需要的,有什么东西是你不需要但是你总觉得自己需要的呢?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有时候扔东西反而会让你的生活质量变高。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