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原因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产后腹痛该艾灸那些穴位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专家 http://www.wxlianghong.com/


  点击图片上方灸道堂,订阅
  每天获取新鲜的养生资讯


  -------咨询-------


  


  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小腹疼痛,称为“产后腹痛”。其中因瘀血引起者又称为“儿枕痛”。此病最早见于《金匮要略》一书,后《医学入门》有产后小腹痛者,名儿枕痛的记载。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主要机制有不荣而痛和不通而痛,多因血虚、血瘀、寒凝或伤食积滞所致。《景岳全书》:“产后腹痛,最当辨别虚实,血有留瘀而痛者,实痛也;无血而痛者,虚痛也。”《医宗金鉴》:“产后腹痛,若因去血过多而痛者,为血虚痛;若因恶露去少及瘀血壅滞而痛者,为有余痛;……若因风寒乘虚人于胞中而作痛者,必见冷痛形状”。


  孕妇分娩后,由于子宫的缩复作用,于产后1~2日出现小腹阵阵作痛,但持续2~3天会自然消失,西医学称为“宫缩痛”、“产后痛”。这属于产褥期正常生理现象,一般不需治疗。若疼痛持续、加重,甚至个别严重者疼痛剧烈,或产后超过一周仍然疼痛明显,而且伴随着恶露增加,影响产妇康复,则为病态,应予以治疗。


  


  北京灸道堂中医研究院艾灸师表示,中医认为产后腹痛的主要病机是气血运行不畅,迟滞而痛。其发生与新产后子宫缩复及产妇身体状态密切相关。产妇经过妊娠和分娩,其子宫亦经历一藏一泻气血急剧变化的过程。若产妇素体气血虚弱,或产时失血过多,或产后调摄失当,不能适应而致血虚,冲任、胞脉失于濡养,导致不荣则痛;或子宫余血浊液,因寒致瘀,或胞衣、胎盘残留,或气滞血瘀,冲任、胞脉阻滞,不通则痛,均可发为产后腹痛。


  


  对于产后腹痛的辨证,在《景岳全书·妇人规》提到:“产后腹痛,最当辨察虚实。血有留瘀而痛者,实痛也;无血而痛者,虚痛也。大都痛而且胀,或上冲胸胁,或拒而手不可近者,皆实痛也,宜行之散之;若无胀满或喜揉按或喜热熨,或得食稍缓者,皆属虚痛,不可妄用推逐等剂。”这也是灸法辨治此病的准则。本病常见的主要有血虚和血瘀两型。


  1.血虚型


  (1)症状表现:产后小腹隐隐作痛,数日不止,喜揉喜按,恶露量少,色淡红,质稀无块,面色苍白,头晕耳鸣,心悸怔忡,大便秘结,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2)灸疗原则:补血益气,缓急止痛。以取任脉,足太阴,足阳明,足太阳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膈俞、脾俞、肾俞、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4)随症加穴:①头晕耳鸣者,加百会、阳池;②大便干燥者,加上巨墟。


  (5)灸法操作:


  ①艾条温和灸:每穴灸5~15分钟,每月灸治1~3次。


  ②艾炷隔姜灸:用半枣核或蚕豆大艾炷,每穴灸3~5壮,每日灸治1次,3次为1疗程。


  (6)方义说明:本型为血虚之证,治以补血益气。故取血之会穴膈俞、脾俞以健脾补血;取肾俞、气海、关元以补益肾气,扶正周本;取足三里、三阴交以健脾和胃,培补后天之本,俾气血生化有源。如此气调、血和、胞脉调畅,则腹痛自除。


  2.血瘀型


  (1)症状表现:产后小腹疼痛,拒按,或得热痛减,恶露量少,涩滞不畅,色紫黯,夹有血块,块下痛减,面色青白,形寒肢冷,或伴有胸胁胀痛,舌紫黯,脉沉紧或弦涩。


  (2)灸疗原则:活血散寒、去瘀止痛。以取任脉、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气海、天枢、足三里、血海、地机、三阴交。


  (4)随症加穴:①恶露凝滞者,加水道、归来;②伤食积滞者,加中脘、璇机、太白。


  (5)灸法操作:


  ①针上加灸:施行针刺泻法后,于针尾上施灸,每穴灸5~10分钟。或1~3壮,每日1次。


  ②艾炷隔姜灸:参照“血虚型”艾炷隔姜灸法操作。


  (6)方义说明:本型为血瘀之证,治以活血散寒,去瘀止痛。故取气海、天枢、血海灸之,以行气活血,温中散寒;取足三里、地机、三阴交灸之,以活血去瘀而镇痛。


  大医堂艾灸培训开课公告:


  1、大医堂灸疗师培训班:国家人社部唯一指定灸疗师教学机构——大医堂!自年起,灸疗师培训班每月1—15日开课!学习完成后经考核通过可颁发


  2、大医堂长蛇灸培训:药物铺灸疗法辨证施治与临床实操,每月16-19日开课!


  3、统一客服:--


  咨询


  


  私人


  4、
  
  买艾条首选——灸道堂:


  灸道堂正品艾条全国官方授权专卖
  
  全国统一价格可查询灸道堂淘宝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