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原因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弗朗西斯培根培根随笔名著阅读知识点 [复制链接]

1#
弗朗西斯·培根(年一年),第一代圣阿尔本子爵,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散文家、哲学家。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实验科学的创始人,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又是给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主要著作有《新工具》、《论科学的增进》以及《学术的伟大复兴》等。《培根随笔》分为《论美》、《论善美与性善美》、《论真理》、《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内容主要是一些议论性质的短文,批判了欧洲中古经院哲学和唯心主义,主要讲述培根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态度和想法。涉及到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伦理等许多方面,其中有《论读书》、《论真理》、《论嫉妒》、《论死亡》、《论美》等篇章,是培根文学方面的代表作,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蕴含着培根的思想精华。培根的《论说随笔文集》在凸显人性追求的同时,所采用的构思手法也值得后世借鉴:第一,培根立意的思想深邃,长于议论。作者谈论问题往往单刀直入,一语中的。如《论善》一文开篇就是:“我认为善的定义就是有利于人类。”第二段紧接着说:“……在性格中具有这种天然倾向的人,就是‘仁者’。这是人类的一切精神和道德品格中最伟大的一种。因为它是属于神的品格。”由于作者对事物有透彻的理解,因而谈论爽劲,切中肯萦。第二,作者在论述中非常善于旁征博引。无论是欧洲古代的历史典故,名人事迹,还是宗教经典《圣经》,作者都能随心所欲,信手拈来,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有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十分耐读。第三,作者善于推论说理。读培根的文章,总是很习惯于顺着作者的思路走,它让你处处感到严密的思维,严谨的结构,精彩的议论,不容置辩的逻辑力量。第四,精妙的语言。在培根的论文中,语言无不充满哲理,充满形象的比喻,说理层层深人,精辟警策,句式整齐,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易诵易记,有诗一般的艺术效果。第五,行文自然流畅。由于是随笔小品,作者下笔时当行则行,当止而止,文风清新自然,如行云流水,决无拖沓冗赘之感。《论真理》真理对一些人是一种束缚。世上有一种毫无原则的人,他们认为具有一种信仰就等于套上一种枷锁,会使思想和行为无法绝对自由。使人们宁愿相信谬误,而不愿追随真理的原因,不仅因为探索真理是艰苦的,还因为谬误更能迎合人类某些恶劣的天性。希腊晚期哲学家卢西恩提出过一个问题:他不懂,是谬误中的什么东西,竟能吸引人不愿抛弃它,虽然谬误不像诗那样优美,又不想经商那样能使人致富。我也不懂这究竟是为什么——也许因为真理好像平凡的日光,在它照耀下人世间所表演的那种种化装舞会,远不如彩光灯映射下所显现的幻影那样华丽。真理只是一颗纯洁的明珠,它虽然晶莹透亮,却仿佛比不上那些五颜六色的玻璃片。似是而非的谬误常常令人愉快。但一旦把人们心中那种种自以为是、自以为美的幻觉、虚妄的估计、武断的揣想都清除掉,就将使许多人的内心显露出自己真实的渺小、空虚、丑陋;甚至连自己都感到厌恶,难道有谁不相信这一点吗?《论善》我认为善的定义就是有利于人类。这也就是古希腊人所谓的“仁”,或是“人道精神”,但意义还要深。马基雅弗利曾写道:“基督教的教义使人成为软弱的羔羊,以供哪些暴君享用。”为了不做烂施仁爱的傻子,我们要注意,不要受有些人的假面具和私欲的欺弄,而变得太轻信和软心肠。轻信和软心肠往往是束缚老实人的枷锁。善的四个境界:对外邦人温和有礼;对他人的痛苦包邮同情之心;原谅宽容别人的冒犯;不轻松别人对他的微小帮助;舍己为人。《论美》美犹如盛夏的果实,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存的。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性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形貌之美短暂,德性、风度之美长久。1.知识就是力量。2.只知哲学一些皮毛的人,思想会导向无神论。但是,深入了解哲学,会把人带回宗教。3.一个机敏谨慎的人,一定会交一个好运。4.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没有一个因爱情而发狂的人:因为伟大的事业抑制了这种软弱的感情。5.礼节要举动自然才显得高贵。假如表面上过于做作,那就丢失了应有的价值。6.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7.内容丰富的言辞就像闪闪发光的珠子。真正聪明睿智的却是言辞简短的。8.美的至高无上的部分,无法以彩笔描出来。9.一般来说,青年人富于「直觉」,而老年人则长于「深思」。10.因结婚而产生的爱,造出儿女;因友情而产生的爱,造就一个人。11.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忍,这后一种是较为伟大的德行。12.时间是衡量事业的标准。13.同情是一切道德中最高的美德。14.一个人从另一个人的诤言中所得来的光明,比从他自己的理解力、判断力所得出的光明更是干净纯粹。15.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