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原因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以陈寅恪老先生为导师,用当代人的视角论学 [复制链接]

1#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报任安书》

功力之与学问,实相似而不同。记诵名数,搜剔遗逸,排纂门类,考订异同,途则多端,实皆学者求知所用之功力尔。即于数者之中,能得其所以然,因而上阐古人精微,下启后人津逮,其中隐微可独喻而难为他人言者,乃学问也。

——章学诚《又与正甫论文书》

吾国人今日所急需要者,思想独立,学术独立,精神独立,依自不依他,高视阔步,而游乎广天博地之间,空诸依傍,自诚自明,以此自树,将为世界文化开发新生命,岂唯自救而已哉?

——熊十力《十力语要》

今天和优秀的老师们有约,分享一下杨先生的好文,他一直以陈寅恪老先生为自己的人生导师,多年来秉持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生信条,希望在学术领域有所建树并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01缘起

写这样一个题目,可能有些自不量力。我既不是中国古典学术科班出身,也没有受过西学的专业训练。仅仅是在平常的的生活中,杂七杂八地读了一些文史哲方面的书籍,充其量只是一个门外汉、半吊子而已。

而中国有那么多高校,那么多学术精英,而且每年还有数以万计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乃至博士后,这样的学术预备队产生。人家都不敢这样的高谈阔论,那我为何还要如此的高调?

是我掌握了真理吗?是我为人自傲吗?是我在哗众取宠吗?都不是。其实,理由只有一个:我不想卑微地活着。

年8月2日,我来到北京。时至今日,已经过去了七个年头。如果说蛰居京城七年来,自己有什么收获的话,我想这个收获,既不是挣到了多少钱,也不是积攒了多少人脉,更不是过上了多么富裕的生活。而是学会了独立思考,认定了学术这条道路。

02何为学术

学术这个词,听起来好像挺高大上的,远离人间烟火,似乎只有在书房和象牙塔内,才能寻觅到它的身影。其实不然,学术无处不在。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把学术关在象牙塔里,能出来成果吗?当然能。但却没有从广阔的生活天地中走出来的学问,更经得起岁月的侵蚀和风化。

王开岭曾在《火炬传统:诗人与公民》一文中,提及大量从监狱走出来的学者,托马斯·莫尔、雨果、左拉、陀思妥耶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古米廖夫、曼德尔施塔姆、左琴科、索尔仁尼琴、布罗茨基、别尔嘉耶夫、托马斯·曼、伯尔、黑塞、何塞·马蒂等等,不胜枚举。

艰苦而又黑暗的监狱生活,并未摧垮他们的精神,反而锤炼出了伟大的学术。

那么,究竟什么是学术?关于学术的定义有很多。不过,我觉得都太过于专业了,不利于熟记,更不利于传播。我觉得,学术就是人类的一种根本智慧。

庄子曾在《天下》篇中说:“道术将为天下裂”。这句话准确描述了学术发展的规律,由合到分。其实,不管是中国的经学、子学,还是史学,亦或是西方的哲学、科学、神学等,我认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学术。

03学术之意义

学术的进步,决定着文明的进步;学术的高度,影响着文明的高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国崛起的背后是学术的崛起,而大国衰落的背后,实质上也是学术的衰落。环顾当今世界,有哪一个强国,学术是脆弱的吗?没有。

然而,可悲的是,在我们这个国度,最耀眼的是官员、明星,以及商界精英。他们掌握着大量的社会资源,可以呼风唤雨,能够一呼百应。他们是全社会的偶像,许多人为了成为他们,不惜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丢失了自己的良知。而对于读书治学,大家根本没有多大兴趣。

这不是说读书不重要,做学问不重要,而是社会的价值导向出现了问题。

在历史上,宋朝是少数几个尊重学术的时代。除此之外,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学术都是处于边缘化地位的。可能有人会说了,儒学在汉武帝之后,被奉为官学,怎么能说学术是被边缘化呢?

其实可以想想,这时期的儒学并不是一门真正独立的学问,而是依附于政治的。西方刚开始和中国一样,学术主要依附于宗教。

可幸运的是,西方发展出了独立的学术机构——大学。紧接着,西方就出现了以学术创新为特征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一时间,培根、牛顿、笛卡尔、孔多塞、伏尔泰、霍布斯、卢梭、孟德斯鸠等学术大家,闪亮登场,成了时代的弄潮儿。

在中国,其实,朱熹当年恢复荒废已久的白鹿洞书院,同样也是为学术正名。只可惜,中国的学术刚出了独立的苗头,就投向了权力的怀抱。中国的学术始终就没有真正独立起来。

04学人之品格

中国学术不独立还表现在一个方面,就是学人缺乏长盛不衰的激情和开拓创新的勇气。

搞学术研究的都知道一句名言:板凳要坐十年冷。和许多行业不太一样,做学问必须耐得住寂寞。所谓耐得住寂寞,倒不是要躲进深山老林,离群索居,逃避人间的繁华,而是要守得住那颗纯洁的心灵。

至今还记得,当年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上有一句这样的话:学习创新,是生命之源,安身立命之本,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后来,我把这句话改写成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悠悠万事,唯此为大。

这句话的前半句,当然和陈寅恪先生有很大关系。去年春天,我在心情极度低落的时候,只身一人去了清华大学工字厅旁,瞻仰了那块《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

易中天曾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劝君莫谈陈寅恪》。此文一出,就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不过,我并不太认可文中的一些观点。我不认为,对陈先生的追捧,可能会把中国学术引向一个深渊。这有点危言耸听。

我也不认为,陈先生是个学术个例,后人无法效法。相反,陈先生身上有自孔孟以来,中国文人的君子人格,那就是“贬斥势利,尊崇气节”。现在,许多人都认为,孔孟提倡的是一种奴才式的人格理想。关于这一点,我极其不认可。相反,我认为,孔孟追求的人格理想,恰是那种经天纬地的大丈夫。

说到开拓创新,葛兆光先生在评价陈寅恪先生的时候,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真正伟大的学者,并不是要提供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要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范式。

创新是需要一种勇气和魄力的。禅宗有一段著名公案叫“丹霞烧佛”。说的是,唐代高僧丹霞烧掉木制佛像的故事。在许多人看来,这简直是大逆不道。但对一个真正得道的人来说,对如来正法的弘扬,要远远重于对偶像的单纯崇拜。所以,创新说白了不是胡改乱造,而是在坚持根本原则不变的前提下,适应社会新要求的结果。

05学术之立场

那为何会缺乏这种激情和勇气呢?这里可借用曾国藩的一个观点,那是因为“志之小,而所忧之不大”。

曾国藩说:“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不讲为忧也。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所谓悲天命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

为此,我认为,一个真正的有志于学术的人,应当在内心深处,牢牢地树立起三个立场。

第一个立场是学统。当然儒家有儒家的学统,道家有道家的学统,佛家有佛家的学统,基督教有基督教的学统,哲学有哲学的学统,科学有科学的学统。我并不认为,这些学统之间是互相抵牾的。如果真想有所成就,就应当打通这些学统,开创一个新局面。

第二个立场是道统。孟子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寻殉乎人者也。”学术研究是一个非常神圣的工作,不能仅限于捍卫个人的生存利益,而应当有探索人类根本之道的勇气。

第三个立场是教化。教化这个词,既可以理解为西方哲学中的启蒙,也可以理解为大乘佛教中的菩萨精神。任何一门学问,它的终极诉求应当是,带领全人类走向一个更加自由和幸福的世界,而不是仅仅图自我的解放和自由。

06学术与人生、社会

当年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在湘江水畔创立新民学会的时候,曾提出“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的宗旨。我认为,这在当今中国,仍然具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在这里学术是基础,它不仅要有助于我们改善生活品质,还要有助于改良社会,教化人心,甚至还对产业的改造和升级有着促进作用。

都说,中国人是讲求实用的民族,这点一点都不假。可我们的实用,仅限于生活。比如发明火药,是为了驱鬼神。也就是说,我们只追求小利,却忽视了大利。所以,真正的伟大的学术,不能束之高阁,而是要走出书房和象牙塔,走到人间,积极发挥光和热。

最后,我结合自己的经验,列了一个书单。我认为,不管一个人从事哪方面的学术,都应当读读下面的书。

1.章学诚:《文史通议》,中华书局,年5月。

2.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商务印书馆,年9月。

3.韦伯:《学术与政治》,生活·读书·新知,年3月。

4.杨昌济:《达化斋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年9月。

5.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年6月。

6.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年7月。

7.熊十力:《熊十力论学书札》,上海书店出版社,年8月。

8.熊十力:《十力语要》,上海书店出版社,年8月。

9.刘咸炘:《推十书》,成都古籍书店,年11月。

10.钱钟书:《钱钟书论学文选》,花城出版社,年1月。

11.张舜徽:《清儒学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年12月。

12.福井谦一:《学问的创造》,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年9月。

13.陈平原:《学人》(第一辑),江苏文艺出版社,年11月。

14.蒋寅:《学术的年轮》,凤凰出版社,年11月。

15.余三定:《学术的自觉与学者的自立:当代学者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年5月。

.2.22

写于唯道集虚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