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我们每个家庭的宝贝。孩子一旦生病,全家人都会鸡犬不宁。怎么办?当然医院儿科挂急诊了!可是,医院的儿科现状又是如何呢?
年7月,美国儿科学会官方学术期刊Pediatrics刊登了一份有关中国儿科医生现状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中国有名儿科医生,但每名儿童中只有4名儿科医生,且离职率高达12.6%。
根据《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年至年,中国儿科医师流失人数为人,占比为10.7%,其中,35岁以下医师流失率为14.6%。而国家卫健委年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的目标,是要达到0。69,也就意味着,我国儿科医生数量缺口多达名。
显然,这个目标不容易实现。为什么?因为儿科医生太辛苦了。医院里甚至还流传着“金眼科,银外科,累死累活妇产科,腻腻歪歪大外科,一钱不值小儿科”的说法。
众所周知,作为儿科医生,不只是工作难度大,又苦又累,而且,容易遭受家长的百般要求。
而作为孩子的家长,当孩子生病时,又恨不得医生能第一个给自己的孩子诊治,而且,医术一定要高,一定要迅速取得满意的疗效。可是,当前面还有数多人在排队时,家长肯定是又急又慌又无助。
怎么办?让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儿科医生吗?显然不容易。孩子生病不去儿科吗?难道去内科吗?还有其他的办法可以帮助孩子迅速康复吗?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我的建议是,孩子生病了,医院的中医科,或者去各地的中医诊所。为什么这样说呢?我的理由如下:
一则,中医擅长治疗儿科疾病
小儿脏气轻灵,选择用汤药或针灸,只是轻轻一拨,小儿患病往往可速愈,尤其是外感诸病,最能速效。
多年来我临床治疗了数不清的儿童患者,多是常见的疾病,包括感冒、发烧、咳嗽、腹泻、腹痛等等。用纯中医的方法,或针灸,或用汤药,或煎药洗澡,或做小儿推拿,疗效都非常高。
试举数例,以见中医治病的速效。
其一,两年前我的四岁女儿在幼儿园突然出现腹痛,大哭,夫人赶紧把孩子接到诊室。我观察其痛呈阵发性。急针足三里,痛略减,再喝一小纸袋白糖,以甘缓痛,其痛未再发作。过一会儿吐出大量涎液,沉沉睡去。晚上又预防性地针了足三里,第二天上幼儿园一切安好。后来听当地儿科医生解释说,这是病*感染,最近多发。
其二,朋友的儿子五个月大,数天前下午不明原因突然出现四肢皮肤出红疹,似是风疹,但不高于皮肤,伴有痒。孩子精神好。现正逢春天,风木扰动,火郁于皮下,导致营卫失调,发为风疹。因孩子太小,嘱用外洗方:苏叶15,紫草15,苦参15,薄荷15,水煎后洗澡,日两至三次。今日得知,洗澡一天,诸不适完全消失。
其三,三年前某天傍晚,我下班回家发现两岁十个月的儿子精神很差。一问才知道刚发烧一会儿。马上针了两侧合谷和大椎,因孩子哭闹,针入即出,不留针。针后三五分钟,前额烫略减。又数分钟孩子自己睡着了。睡了约一个小时,自己起来吃饭,神清气爽,诸不适豁然若失。
……
这样的病例太多,我在微博里也发表了大量中医治疗小儿疾病的医案。我的观点是,选择中医,速效,不伤正,值得。
我主张孩子生病多选针灸,为什么?小儿天真充盈,经络敏感,针刺取效最速。且外感病的早期,稍加刺激穴位即可正复而邪退。
二、孩子生病千万别滥用抗生素
世界卫生医院的使用率为30%,而在我国儿科住院患儿的抗生素使用中位数为79%,是世界推荐使用率的两倍多——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会体质变差,容易感冒,容易过敏,手脚冰冷,食欲减退,精神萎靡不振,面色青白……所有这些都源于曾经被滥用过抗生素,伤损了孩子的阳气,导致正气不足。
为了自家孩子的健康,建议尽量远离抗生素。另外,建议尽量减少给孩子输液。
从生活中所见,每每见气温骤降时,即流感高发,医院儿科流感患儿扎堆。我常想,为什么家长一定要送孩子去输液?为什么不能选择中医?中医治疗小儿流感疗效极高,而且,中医疗法不伤孩子的正气。既可速愈,治愈后还能保证孩子精神不差、面色不白、食欲不降、手脚不冷。这么好的中医不用,却选择伤害性的医疗手段,为什么?
三、与其去儿科,不如选择中医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儿科与内科并无明显的差别,换句话说,每一位真正的中医人也都是儿科医生。所以说,孩子生病了与其去儿科,不如选择中医。
年有一个新闻:医院儿科医生超负荷工作均已病倒,儿科停诊——看到这样的消息,我为医生们的辛苦遭遇而唏嘘,也为孩子们的求医不得而惋惜。
选择中医,一定要求医吗?也不一定。
比如,治疗小儿流感不必完全依赖医生,家长也可以为孩子做些治疗。比如,给孩子喝点葱豉汤,散一散寒邪;或者艾灸一下大椎下,扶一扶正气,皆有助于孩子康复,而且完全不伤正气。
如果盲目选择去儿科,存在着被过度治疗的可能,这个风险还是很高的。为了孩子的健康,建议家长们不妨学习一些中医,不是为了做医生,但至少可以帮助自己的孩子早日康复,并且使自己的孩子免受过度医疗。
有一则新闻称:北京儿研所每天接诊近人次。假设75名医生同时出诊,每人一上午要看40个病人。数据触目惊心!一小时诊治十个孩子,质量能够保证吗?年轻的妈妈们,为了自己孩子的健康,何不尝试选择中医。(董洪涛)#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