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原因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夜雨丨简云斌三位名儒写万盛
TUhjnbcbe - 2023/3/24 20:17:00

道光版《綦江县志》、民国版《桐梓县志》、民国版《南川县志》翻印本(资料图片)

三位名儒写万盛

简云斌

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历史悠久、山水神奇,有“千年溱州”“抗战煤都”之誉,但由于种种原因,前人为万盛留下的文字太少,特别是文学作品寥寥无几,令人遗憾。

值得庆幸的是,历史上有三位地方名儒、县志主纂为万盛留下了几篇宝贵文墨,分别是:道光版《綦江县志》主纂罗星写的《桃源桥叙》,民国版《南川县志》主纂韦圣祥写的《海空洞记》,民国版《桐梓县志》主纂犹海龙写的《磨子洞记》。这三篇文章都是文言文体例。由于这些名儒学养深厚、功力不凡,三篇文章皆堪称佳作,值得反复品味。

一、罗星与《桃源桥叙》

罗星(—年),字稼崖,又字灿之,号春堂,綦江永里*沙坎(今綦江区永城镇*沙村)人,为清嘉庆、道光年间邑中名儒。

罗星出生书香世家,幼年即受良好教育,13岁时已熟读四书五经;16岁时从读瀛山书院;20岁入县庠为生员;24岁赴省城乡试后,肄业于成都锦江书院;27岁开始设馆教书,从学者众。罗星才华横溢,可惜科场不利。31岁再次乡试时,因妻病重,发挥失常。妻子去世后,罗星写悼亡诗30首,无意科举。直到44岁时,才在父亲敦促下,又一次参加乡试,中第九名举人,轰动綦城。次年,赴京会试,未中,从此淡泊名利,闭门教书育人、著书立说。綦江进士伍辅祥、伍浚祥、举人吴泽棠等,皆受业其门下。

罗星素性好学,著作甚丰。清道光五年(年),綦江县令宋灏聘请罗星修撰县志,他仅用4个月即成书,共12卷。虽有前人修志之残稿遗篇,但补充史实、分类整理亦费功夫,足见其为文神速。罗星编纂的《綦江县志》,是綦江第一部成书的县志。

罗星晚年因厌弃尘嚣,从綦江县城移居蒲河花门,在汤窝寺温泉(今万盛经开区樱花温泉公园)处建有别墅,夏天常携子弟到白云寺(位于万盛经开区南桐镇营寨村)避暑,写了《白云寺避暑七载诗十二首》,并在两块巨石上留下“凌云”“承露”书刻。

罗星的母亲霍氏是今南桐镇金兰坝人,他经常到此游览。咸丰二年(年),他的门生兼表亲、金兰坝人霍楚山募资在干河沟(今名养生河)长沱上修了一座桥,罗星欣然将此处命名为“小桃源”,并撰写了一篇《桃源桥叙》。16年后,即同治七年(年),霍楚山将此文书写刻碑,立于桥旁。全文如下:

罗星笔下的金兰坝小桃源(尹南源)

桃源桥叙

永里干河沟东去,连溪六七里,河流汩汩,岸芷汀兰不断。在前曰长沱,两岸石壁沮洳。旧多古木,夕阳西下,树影周遮,不见天日。而潭水凝碧,盈尺之鱼青黑色,游泳不禁。路无行人,气阴森可怖。

再数十载(注:应为“武”字错刻,古时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林尽,豁然开朗,草木际天,四望空阔。其中居人数十家,皆殷实,粉垣高屋,掩映于竹堤松坞之外。其东北诸峰,林壑美处,有瀑布泉自东山张三塘源源而来,悬流数十丈,白映一村。耕者依山引水,田皆膏沃,出谷坚实,而早于他乡。邑中山川清淑,当以此为第一。

予外曾王父苍珩公居此,宅幽而势阻。少从先孺人数往返,路径熟焉。长沱处有路横过,左上为青山,纵横百余里,居人稠密。右岸出去,即蒲河、永丰场之通衢。盐米往来,日陆驿不绝,而苦于利涉。

霍楚山,中表秀林公之子,从予游,而入泮多年。同乡人议,拟募众,跨长沱为梁。疑地僻而人寡,图功靡易。乃□咸丰次年壬子秋鸠工,越数旬而告蒇。两岸接山,记五洞,长六丈,宽四尺,俨然长虹卧波焉。楚山请所以名之者,予数十年前,即目此地为桃花源,直以此名之可也。

楚山能约乡人,自麦子孔而进,沿溪种以碧桃,不至十年,桃花源仙境俨在人间,不劳问津矣!

道光辛巳恩科举人铨选知县春堂罗星撰

附贡生楚山霍敬修受业泽瀛谨书

大清同治七年戊辰岁仲夏月下浣吉旦

品读此文可知,年前的金兰坝,是一个风景很美的地方,峡口“河流汩汩,岸芷汀兰不断”,进入坝内,青山如屏,小桥流水人家,“草木际天,四望空阔”,“粉垣高屋,掩映于竹堤松坞之外”。最令人动心的是张三塘瀑布,“悬流数十丈,白映一村”。如此佳山秀水,兼之村民生活富庶,“田皆膏沃,出谷坚实”,难怪罗星要称它为“小桃源”,并赞道:“邑中山川清淑,当以此为第一。”当时,金兰坝一带属綦江永兴里,罗星认为这里山川清秀,景观为全县之最,这是一个相当高的评价。

可惜,经过一两百年变迁,金兰坝青山依旧,但养生河已污染,加之人口稠密,风景大不如昔,特别是壮观的瀑布,因修了张三塘水电站和青山湖,已基本消失,只有洪水季才偶现。

当年罗星撰写、霍楚山题书的《桃源桥叙》碑,以及罗星亲自题书的“小桃源”碑,至今还散落在金兰坝峡口竹林中,与今人刻的几块碑凑在一起,显得不伦不类。

海孔洞现状(严奇摄)

二、韦圣祥与《海空洞记》

韦圣祥(——年),名麟书,字圣祥,晚清廪生,晚年别名六一子,南川县铁村坝(今南川区铁村乡)茶陵溪人。

韦圣祥早慧,15岁即考上秀才,17岁设馆教学,24岁补廪生,博览群书,尤醉心于经史文辞。戊戌*变后,倾向维新。民国初建,受聘于县中官学主讲,专心研究历朝典制,考证古今*治得失,著成《自治箴言》为授课教材。学生作文,必逐一批阅,面谈指点,远近慕名求学者不辍。后深感*阀专制,国无宁日,而官学又拘于*令法规令人生厌,遂弃官学而办私学,闲暇读书自遣。自民国2年(年)起,仿顾炎武《日知录》体例书写日记,共23卷,惜散佚无存。民国14年(年)由县知事柳琅声聘任为县志总纂,重修《南川县志》。韦费尽心力,稽古访今,披览群书,历时三年半撰成,全书14卷约50万言,十分之八为自稿。韦教读40年,文章德行冠绝一时,为一代名师。

民国21年(年)4月,韦圣祥病逝于巴县辛氏馆,终年57岁,葬于铁村坝石花厅祖坟处。川大教授、綦江人庞俊为撰墓表,书法名家沈尹默为书墓碑。

大约在年,韦圣祥曾到今万盛经开区丛林镇海孔洞(当时海孔洞一带属南川管辖)游览,为这里的风景所陶醉,写下《海空洞记》一文。据韦文所记,“海孔洞”是当地人的叫法,有个叫熊荫苎的人将之改为“海空洞”,这个叫法没有流传下来。

韦圣祥这篇《海空洞记》气韵生动,文采飞扬。得到它很偶然,年我在万盛报社工作时,一位叫杨正富的老先生送给我一份地方史料手抄稿,其中就有《海空洞记》。我视若珍宝,将文章打录后,一直保存在电脑中。全文如下:

海空洞记

丛林沟西南四里大堡山中,俗名“海孔”,或嫌不雅,更为“海仙”,亦无深意。其地四面苍山复沓环拱,几疑无路。中一小村,平田十亩,溪流蜿贯,绿竹亘岭,红叶映山,纸厂两三家,风景幽绝。

洞踞东南岩腹,乃一整石壁,上顶高不可量,下有深穴。田间溪水流入之,伏行数里,出于沟北,为绿水漕之一源。将至洞口,岩畔泉石清洁,竹柏参差清明,拂地坐卧。前三年,邻水熊荫苎往游,谓是海阔天空、万虑俱捐处也,更名“海空”,心境双关,涵盖一切,于义允惬。今用之。

其特点:石门穹窿广阔,上圆中规,下方中矩,纵高三十丈,横称之。天造无此斩齐,人工无此闳伟,非巨灵驱五运神力,不克臻此。

其内平夷,洞达上顶。石髓如汗,如沫,蒙蒙下洒,作两大圆池承之,日夜锵鸣。又结为两石笋,高五六丈,就面凿作释迦、韦驮,魁梧相配。距顶尚十余丈以内两列,为诸神台,为观音龟。避乱时,乡人入建屋宇、仓廒,如街市,午达旁通,绰有余地。

沿路内行,有石狮、石猴、石天门、石观音堂、面壁僧、倒生树、蟠龙石(石台高蹯,旋转数周,如龙,有水养之)诸胜。最终斜下深黑,游者不敢入,常抱巨石投之,硿硿然不知其所止,微闻水声倾洞,殆伏流所经也。

洞口外,防敌垒石为墉。晴曦射入,碧落倒垂,与之正对,若悬帘幌,不愧洞天。秋间凉夜月明,乘阔而窥远山苍苍,万籁俱寂,令人有大宇寥阔及长宙无穷之感。乡绅颜孔铸题石壁曰“豁然开朗”,前邑教谕郫县王培根题曰“天然图画”,皆纪实也。

旧时岩畔构室数间,招人往守,客至,食宿器用毕具。近年陈家场张君履谦见游者日众,筑精舍三间,左偏高处,建六角亭。把盏登临,愈足延揽,天碧,数乱山之层叠,观云物之变幻,不至蔽于眉睫矣!

年韦圣祥游览海孔洞时,这里还保持着原貌,“四面苍山复沓环拱”,“平田十亩,溪流蜿贯,绿竹亘岭,红叶映山”,风景甚佳。洞内景观丰富,有造型各异的钟乳石,有人工雕凿的佛像,还有乡人为避匪修建的房屋、仓库等建筑,以及文人题写的“豁然开朗”“天然图画”等石刻。

由于海孔洞平敞宽阔、地形隐蔽,抗战和“三线建设”时期,这里两次被作为兵工重地。一是年,国民*府航空委员会第二飞机制造厂从南昌迁到海孔洞,在洞里生产了数十架飞机,还自行设计、制作了中国第一架*用运输机“中运一号”,该厂于年迁走。二是年,晋林机械厂从山西太原迁到丛林,将海孔洞作为生产车间,该厂于年迁至四川彭州。

经过两次兵工企业入驻,海孔洞内外环境已迥然大变。幸有韦圣祥这篇《海空洞记》,为我们留下了昔日海孔洞有关风物的记载,令人神往不已。

海孔洞“豁然开朗”石刻(资料图片)

三、犹海龙与《磨子洞记》

犹海龙(—年),名学湖,字镜涵,号海龙,清同治七年(年)出生于贵州省桐梓县夜郎里上坝(今万盛经开区关坝镇双坝村)青龙庄,光绪癸巳年(年)恩科举人,参加“公车上书”,调用广西知县,民国时期曾任湖南芷江县县长,两次当选国民代表大会议员,后因*变未赴任。年,与侯树涛、赵元隽潜心编著《桐梓县志》(年出版),得到各界高度评价。犹海龙还参与修订《续遵义府志》。年,回家乡上坝定居。年3月,病故家乡,终年70岁。犹海龙还著有《犹氏族谱》和《矿产论》《磨子洞记》《爬抓溪》《尧龙山》等诗文作品。

犹海龙的《磨子洞记》载于民国版《桐梓县志》,现抄录如下:

磨子洞记

风岩之下,有洞天焉,形如磨旋,故曰磨子。相传献贼扰川,乡人以之避流寇者也。洞之上,系正安入川要道,而反背则与全生洞辅车相依。盖自孙可望、白文选而后,几经寇乱,而种族无恙,皆洞之所为也。

其洞上依巉岩,下临阔涧,旁唯一线曲径,由岩腰转达。洞脚以楼梯十余级接引而上,砌石为门,坚如磐石。门上楼墙,环望三面。入洞丈许,左一石穴,绕出洞外,足顾对山而遏来路;右一石穴,能容多人。由此登门楼,严守御,弱水、蓬莱,飞莫能渡。洞之正路,螺旋斜下,中多石山,如玉笋然,盖石浆之所凝也。然又产洞硝,能佐*火,助守之力,殆神功乎?

前行半里,有阴河横断,其水清淡可饮。河鱼头大尾小,色嫩而肥。或时秉烛游观,有巨人足迹散布沙上,或又有巨兽蹄痕。唯当避乱之时,则怪异自灭。

顺流而下,远可数里路,遂狭窄。逆而上之,数百步外,通全生洞焉。全生洞洞形高敞,且通光线。内有犹氏支祠及油榨各房,仓廒屋宇,高与云连。

每避乱时,两洞声气,瞬息可通,咸丰末年,青苗、白号,迭次猛攻。贼目被歼,卒能完守。虽曰人和,实地利也。况距县过远,地方有警,靡所适从。幸有是洞,足称天险,保障人民,于焉赖之。迄今风岩壁上,耆旧之诗,风雨不磨,以为小桃源云。

犹诲龙留在关坝洞壁的真迹(资料图片)

犹海龙笔下的磨子洞,不是丛林镇白龙湖村那个磨子洞,乃是位于关坝镇原兴无厂(渝州齿轮厂)旧址的一个溶洞,或称“风岩洞”,曾作为兴无厂的车间,上世纪90年代万盛开发旅游时,曾与附近几个溶洞一起称作“溱溪迷宫”,由于开发失败,现已封闭废弃。

这个磨子洞距关坝犹氏家族聚居地很近,由于洞内宽敞、地势险要,在明末、清末以及民国初年兵匪横行之际,常作为犹氏族人避难之所。据文中记载,明末张献忠余部孙可望、白文选,清咸丰年间青苗(贵州苗族一支)、白号(号*,清末贵州白莲教支派灯花教组织)等武装均未能攻下该洞。

犹海龙此文重在描写磨子洞的险要地形和防御功能,但从其洗炼、传神的文笔中,亦可想见,昔日的磨子洞曲折幽邃、景观奇绝,难怪也被之为“小桃源”。文末提到的“耆旧之诗”,指的是犹海龙的先辈、晚清文人犹道平和犹贵平的题壁诗。犹道平的诗为:“路入桃源又一山,顿忘远近犹跻攀。虽然未与仙家逢,也得浮生半日闲。”犹贵平的诗为:“赫赫深岩一洞天,携琴访友作游仙。虽然未到嫏嬛地,也算浮生有夙缘。”

由于该洞现已废弃,犹道平和犹贵平的诗无从寻觅。不过,在与磨子洞相连的全生洞里,倒还保存着另外两首题壁诗,一首不知何人所作,一首是犹海龙自己写的。犹海龙的诗为:“半壁岩墙半壁天,此来暂学洞中仙。高如蓬岛深如隧,内有桃源外有泉。混沌几时分昼夜,边防无处不烽烟。即今也是嫏嬛地,何必重寻张茂先。”落款有两行字:“民国八年,招抚乱*,匪势蔓延,蹂躏远近,故移避,而感赋如此。镜涵犹海龙题。”

犹海龙像(摄于上世纪20年代,资料图片)

从落款来看,此诗写于民国8年(年)。当时川黔一带兵连祸结,匪乱如麻,民不聊生,作者虽文笔故作轻松,但对时局的深深忧虑,体现在字里行间。

(作者系万盛经开区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

1
查看完整版本: 夜雨丨简云斌三位名儒写万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