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原因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这纪录片95分,胡歌全程配音,还是凉
TUhjnbcbe - 2023/4/29 18:43:00
北京青春痘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disease/a_9121727.html

《繁花》。

一经问世,便被万千读者评为“最好的上海小说之一”。

剧版电影版随后上马。

王家卫+*,30集连续剧。

Sir期待值直接拉满,可一年,两年,三年……动静呢?

不止王家卫慢,*也慢。

《南方车站的聚会》以后,多是客串、友情出演。

想隐身?

不好意思,Sir能答应,观众也不能答应:

《但是还有书籍2》

B站出品的纪录片,*全程配音。

第一季B站评分9.8,豆瓣上也被打出9.1。

第二季,更高更硬,开分9.5。

流量为王的快节奏时代。

我们总说要反抗“碎片化”,但到底应该怎么做?

纪录片从书籍里挖出了尘封的答案

去看看那些仍在坚守的人和物。

01

坚守

图书馆。

一座城市最安静的角落,却涌动着最活跃的思想。

对有些人来说。

它保存着文明的火种,是休憩心灵的桃花源。

98岁高龄的沈燮元,是国内版本目录学领域元老级的人物。

沈老已退休三十多年,但仍然过着退休前的生活。

早晨六点起,七点多坐上公交,然后在图书馆一待就是一天。

刮风去,下雨也去。

只做两个工作。

编目,买书,循环往复。

他形容自己在图书馆就像一条鱼在水里畅游,“如果脱离水我要死的”。

但元老不在长寿,也不在态度。

而在实学。

通过对行格、避讳、刻工、纸张、字体、印章的观察,能够轻易分辨出古籍的版本及真伪。

比如《西汉会要》,一看就知道是宋代。

因为当时很节俭,*府公文习惯不销毁,而是重新编印成书。

或者“清唐翰题”。

清代的唐翰题?

还是该评语由清代唐翰所题?

他看一眼便知,是前者。

因为清代真有人名为唐翰题。

他为人正直,思想新潮,曾任曾国藩戎幕,后一路升至正三品。

直到目睹清廷腐败,数次谏言无果才称病回乡,儿子唐纪勋还是辛亥七烈士之一。

从事古籍研究70余年,业内人都称沈老为“古籍活字典”。

年,周总理提出要尽快编纂出全国善本书总目录,由此开启了我国近百年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古籍编纂工程。

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沈老等40位研究员集中阅读了几十万张古籍卡片。

凭借自身学识,去仔细查阅书名、作者、卷数、版本、各项著录等是否有错漏。

这一查,就是18载的“枯坐”。

书成后,学界震动。

被一致推举为“最具权威性的古籍善本联合目录”。

沈老也因此被文化部授予了“特殊贡献奖”。

前面Sir说过,沈老退休后仍然坚持工作近三十载。

他为的,是一个心结

*丕烈。

清代著名藏书家、校勘家,被誉为“五百年来藏书第一人”。

生平最爱写跋(指书籍、文章等后面的评语),经他评过的古籍大都价值不菲,甚至让“*跋”成为了一个专有名词。

而沈老,就是要整理他的跋集。

先重新校对前人整理的*跋集,再千方百计搜寻未被记载的跋语,每找到一处,都会情不自禁地露出笑容。

开心得像是个岁的孩子。

直到年,沈老终于编纂出八十多万字的《士礼居题跋》,并迅速投入到二次校对的庞大工程里。

可就是这样一个精力充沛的人,接受纪录片主创采访时,提及最多的一个词却是“时间”。

除了喝茶吃饭睡觉,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献给了古籍编纂,却还是感觉时间不够。

沈老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

不必感慨人一生有多少个18年,兴之所在,便是心之所向。

也不必哀嚎生活的艰难。

能踏踏实实地过好每一天,好景便常在。

02

求知

从重藏轻用,到藏以致用,再到资源共享。

随着时代发展,图书馆的主要功能发生过多次迭代。

但唯一不变的,是供人学习。

如培根所言。

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对除行业之外的人群而言,图书馆的意义并不在方便研究。

四川塔公,海拔多米的草原上,藏族僧人久美建了一座名为“纳朗玛”的图书馆。

附近的孩子们,会在这里看书、唱歌、写久美布置的作业、结识新朋友……

14年,久美正在姑苏寒山寺游学。

那年冬天,塔公爆发地震,久美曾参与救援、分发物资。

之后,他不再乘坐客船去听寺内夜半的钟声,而是留在塔公。

久美在“大城市”待过,觉得那里的人对上进的态度,对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都非常地到位,认为知识才能使得一个地区脱离贫困。

从制作售卖青稞酱筹措资金,到自学建筑设计画图纸,再到搬运木材和上百斤的石头。

久美花费近两年的时间,建造了塔公草原上第一座图书馆。

纳朗玛,意为“森林里”,是所在地村子的旧名。

也是真实写照。

19岁的拉姆刚参加完高考,但仍然会经常来这读书,最喜欢的小说是《巴黎圣母院》。

长得很丑的卡西莫多,被亲人和社会遗弃。

他长着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独眼,驼背,跛子,身体的高度和宽度差不多,下部是方方的,两腿从前面看,好像是两把镰刀,刀柄同刀柄相连起来。

但拉姆很喜欢。

认为他“内心纯洁”,而且“很多次帮助女主角”。

她说自己在某种程度上,与卡西莫多很像。

也因为卡西莫多这一文学形象,性格变得开朗,脸上常常绽放笑容。

拉姆第一个短篇小说是初中时写的,名为《最后的微笑》。

主人公是她和六年前去世的爸爸。

最近,她在写另一部小说:

在这科技交通快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没有一辆属于自家的车的家庭,少得像白昼的星星。在贫困的家户,至少有一辆摩托车,可是,在泽吉阿姨家别说汽车,连个摩托车都没有……

看,不到一百个字的内容,就用了比喻、反衬,精准描绘出泽吉阿姨家的穷困。

拉姆说,这是写的她和妈妈的故事。

家里靠她的母亲维持生计。

这位独自抚养两个孩子的勤劳母亲,是当地少有的女建筑工,没活时则会去挖虫草。

她希望孩子可以好好读书。

拉姆也的确是这么做的。

但有时,她会感觉自己“好没用”,不知道读书的意义何在。

拉姆的困惑,在久美听来并不陌生。

一些孩子想早点为家分忧,认为读书不如早早去打工补贴家用。

久美会想尽办法开阔孩子们的视野,改变他们的想法。

比如邀请各行各业的朋友来给他们做分享。

音乐老师、画家、作家……

这才是“纳拉姆”更深的一层寓意:

他希望书籍能成为孩子们“望向更广阔未来的一个窗口”。

而不是困在“森林里”。

03

回望

Sir发现近几年越来越多纪录片成功出圈。

尤其谈话类、人文类。

并且观众热衷于打高分,四星起步,五星不高。

除了《十三邀》《圆桌派》一如既往坚挺。

还有《人间世》《他乡的童年》《和陌生人说话》《未至之境》……

Sir苛刻点说,不少纪录片在创作手法、表现形式等方面还有不小进步空间。

动辄9分+,是胜在题材,胜在角度。

更重要,是胜在触及人内心最深处最柔软的真诚。

而这,是当下影视圈许多创作者所欠缺的。

比如《书籍2》,豆瓣有效评分里,四五星比例高达96.4%。

一星二星?

一个也无。

但Sir相信,这高分里,有很大一部分是“惭愧分”。

《百年孤独》唯一官方授权的中文版译者?

几十年如一日整理编纂诸多古籍的研究员?

久仰久仰。

马华作家大爆炸,那么多优秀的作家我连名字都没听过?

贫困地区那么差的条件还有人在努力学习,并反哺家庭?

惭愧惭愧。

惭愧自己对图书行业的一知半解。

惭愧有如此之多的人对图书有几十年如一日的热爱。

或者惭愧忘了自己有多久,不曾读书。

看数据:

年中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0本,高于年的4.65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29本,高于年的2.84本。纸质报纸的人均阅读量为15.36期(份),低于年的16.33期(份)。纸质期刊的人均阅读量为1.94期(份),低于年的2.33期(份)。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

人均4.65本、4.70本。

你是被拉低?还是被提高?

答案不重要

比起今年的答案。

不少媒体习惯,或者说热衷于在读书一事上制造反差。

我们似乎可以从类似的新闻中,窥见一种精英主义的高傲。

但现实总是,高傲之上还有高傲。

罗翔曾经分享过一个真实事件。

大学里开湖南老乡会,别人没有叫他,他问为什么?

别人说,今天开的是长沙省城老乡会。

他不放弃,又问另一个长沙同学,你是长沙的,你咋不去呢?

同学答,人家今天是长沙市老乡会,我是长沙县的。

最后,他借此解剖自己。

其实你是用你这种

虚伪的道德优越感

来掩饰你内心

并以此校正自己人生的轨迹。

提醒自己,“要从书本走向现实”。

很多人说过现实中读书的意义。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歌德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龙应台

有人会问,女孩子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最终不还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作人妇,洗衣煮饭,相夫教子,何苦折腾?我想,我们的坚持是为了,就算最终跌入繁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杨澜

有流传至今的古训,也有诞生不久的名言。

说的都对,只是角度上有所不同。

沈老和久美都说过他们这么做的意义。

一个是“不留遗憾”。

一个是希望“我们的心态开阔于世界,哪怕我坐在这个草原上,我的心可以连接到整个世界的一些发展,这种的话,才是真正地走出大山。”

对于我们呢,读书有什么意义?

信仰、充电、打发时间、逃避孤独、找一种灵*寄托、偷窥别人的人生……

坚守文化阵地、编织思想载体、对抗虚无的一种手段、寻找自我的一种方式……

不管是功利还是热爱,Sir都认同。

工作久了,Sir时常会想起学生时期。

没有那么大的生活压力,也没有必须考什么的学业压力。

只是简简单单地读书。

有时会感受到屹立于阳光下的树木、风化的石头、一头野兽、一座山等,都有它们的生命,也有它们的历史。

它们各自生存,有痛苦,有逆境,也有快乐,然后逐渐死亡。

某个瞬间,也会感受到“读书有什么用”的问题是没什么用的。

就是书在那,人要读。

就像纪录片名称的由来,出自米沃什的诗:

但是书籍将会站在书架上。

此乃真正的存在。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李寻欢不作乐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纪录片95分,胡歌全程配音,还是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