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原因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揭秘民族歌剧沂蒙山的魅力,来自哪里
TUhjnbcbe - 2023/5/7 22:35:00
中科白癜风医院康复经历分享 http://www.bdfyy999.com/xinwenzhongxin/gongyishixiang/102886.html

作者王红勇

《沂蒙山》最后一幕,情感抒发达到高潮,大家合唱《沂蒙山,永远的爹娘》:“巍巍蒙山高,亲亲沂水长,我们都是你的儿女,你是永远的爹娘。”其情其景,观众无不动情动容、泪流满面。

《沂蒙山》究竟有何魅力,让观众深受触动、引发强烈共鸣?《沂蒙山》又是凭借什么,在全国掀起一阵又一阵观剧热潮?

民族歌剧《沂蒙山》,根据沂蒙革命根据地的抗战历史创作而成,以*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为表现主题,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去年12月一经推出,受到各级领导、业内专家、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和广泛好评。

这部作品是当代文艺培根铸*的上乘之作,是中国民族歌剧艺术的创新之作,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生动教科书。

(1)坚如磐石的信仰之力

一部作品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所反映的主题,在于它给观众带来的精神陶冶。

《沂蒙山》首先是一部高扬主旋律的正能量大剧,它所展现的信仰之力、精神之力,是吸引观众、感染观众的关键。该剧把观众带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通过塑造海棠、夏荷、林生、孙九龙、赵团长等英雄群像,充分展现了我们*领导的人民*队,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充分展现了老区人民感恩*、听*话、跟*走的真挚情感。整部剧对信念信仰的诠释深刻入理、直击人心、发人深省。

信仰是什么?

通俗讲,信仰是支配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精神力量。

在当时苦难深重、倍受欺凌的中国,老百姓最大的愿望就是过上不受压迫、不受剥削的好日子,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愿望就是独立、富强、不被欺凌。中国共产*义无反顾地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团结带领广大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我们*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纲领,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以推翻“三座大山”为己任,*的主张与人民的愿望、国家民族的愿望高度一致,具有强大的号召力、感召力和凝聚力。《沂蒙山》以“信仰”为*统领全剧,从赵团长到每一名八路*战士,从孙九龙到一个个老区人民,都心怀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必胜的革命信念。

信仰意味着什么?

信仰意味着付出,意味着流血牺牲,意味着舍小家顾大家。

为了信仰,八路*战士、老区人民付出了巨大牺牲,感天动地、可昭日月。有这样两组数据:一是据不完全统计,从中国共产*成立到建立新中国,约有万*员在革命中献出了生命,平均每天有名共产*员牺牲,而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只有.8万名*员;二是从年到年,在长达12年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共发生大小战斗余次,当时根据地万人口中,有多万人拥*支前,20多万人参*参战,10多万将士血染疆场,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沂蒙*民用鲜血和生命树起了一座巍峨的历史丰碑。《沂蒙山》生动展现我们*和人民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剧中诸多动人情节和经典唱段,令人印象极为深刻。

信仰有没有过时?

我们从剧中能够深刻感受到,今天的祖国繁荣、人民幸福,多么来之不易,它们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换来的。

《沂蒙山》所展现的坚如磐石的信仰之力,在新时代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全*:“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是共产*人精神上的‘钙’”,“共产*人如果没有信仰、没有理想,或者信仰、理想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必然会导致*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现实中,不可否认还存在一些信仰缺失的问题:有的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持怀疑态度,说什么“共产主义太远了、社会主义太长了、马克思主义太旧了”;有的不信马列信*神,从封建迷信中寻找精神寄托;有的是非观念淡薄,甚至向往西方价值观念;有的在大是大非面前,态度暧昧,不敢亮剑;等等。对此,我们每个*员都要认真反思、时刻自省,充分认识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无论时代怎么变、环境怎么变、职务怎么变,理想信念决不能变、红色基因决不能改、革命传统决不能丢,必须始终不忘补钙壮骨、培根固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矢志不渝的初心伟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民族歌剧《沂蒙山》,是饱含人民情感的史诗性大剧,把人民作为创作的源头活水,生动展现*爱民、民拥*的动人场景,深刻揭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既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创作思想的具体实践,更通过文艺作品对*的初心使命作出了深层次回答。

为了谁?

《沂蒙山》整个剧,贯穿着对“为了谁”这个问题的追寻和回答。

剧的第一场,百姓聚集在海棠和林生婚礼现场,敌人悄悄包围上来,危机时刻,共产*领导的八路*奔袭赶来,解救了全村百姓。老百姓由衷唱道:“感谢亲人子弟兵,神兵天降救我们;感谢亲人子弟兵,以命换命打冲锋”。这段故事的真实背景是发生在沂蒙山区的渊子崖战斗,当时一支八路*队伍为了救老百姓,全部壮烈牺牲。为人民服务、为人民不惜牺牲一切、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是我们*一以贯之的初心宗旨,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每名*员的职责所在、使命所在。我们必须始终牢记*的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站稳人民立场、增进人民情感,永远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依靠谁?

毛泽东同志有一句名言:“兵民是胜利之本”。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在紧紧依靠人民中走向胜利、发展壮大。这也是沂蒙精神要义所在、可贵之处。

民族歌剧《沂蒙山》,艺术再现沂蒙老区为革命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充分展现人民群众的力量,对“依靠谁”作出了鲜明响亮的回答。

像老百姓踊跃参*时唱的《当兵就要当八路》:“当兵就要当八路,铁心抗日好队伍。儿郎都是英雄兵,光荣*属是父母”。像乡亲们救治伤员时,海棠、孙九龙、夏荷的对唱《乡亲把苦嚼成甜》:“一锅野菜留给咱,一锅粥饭给伤员”。特别是到剧的最后,情感抒发达到高潮,大家合唱《沂蒙山,永远的爹娘》:“巍巍蒙山高,亲亲沂水长,我们都是你的儿女,你是永远的爹娘”。其情其景,观众无不动情动容、泪流满面。“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我们必须始终牢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向人民学习、拜人民为师,紧紧依靠人民来推动事业发展。

我是谁?

“为了谁”“依靠谁”,最终要搞清楚“我是谁”。

沂蒙精神的特质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这八个字告诉我们,子弟兵来自老百姓,老百姓热爱子弟兵,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永远是一家人。

剧中有一段乡亲们和八路*互动的场景,老百姓为伤员包扎上药,八路*教乡亲们认字,海棠带一群妇女做*鞋,夏荷和一群女兵帮助乡亲干活。*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作为*员干部,要经常自问和反思“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地位再高都不能忘了“我是谁”,切实增强公仆意识,关心群众冷暖,强化为民担当,千万不能在一片喝彩声、赞扬声中迷失初心、丧失本色。

(3)精益求精的艺术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实现从‘高原’向‘高峰’迈进”,“努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明确提出:“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

民族歌剧《沂蒙山》,就是一部体现“三精”要求,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高质量大剧,为观众奉献了一场艺术盛宴,也为今后艺术创作提供了经典范例、带来了深刻启示。

文艺创作朝哪用力?

文艺是铸造灵*的工程,伟大的文艺展现伟大的灵*。

民族歌剧《沂蒙山》把“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作为主题主线贯穿全剧,与观众进行灵*对话、思想交锋,引发人们对初心使命、理想信念、责任担当的深度思考,是一部有灵*、有高度的艺术精品。

《沂蒙山》启示我们,搞好文艺创作,一是必须坚持弘扬主旋律不动摇。只有端正创作思想,坚守艺术理想和社会责任,明大德、立大德、守大德,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精品力作。二是必须紧紧围绕中心大局。只有融入时代、反映时代,作品才鲜活、才有生命力。要注重发挥文艺作品对塑造新时代山东形象的作用,紧跟省委决策部署,突出科技创新、海洋强省、红色文化、乡村振兴、社会养老、*河滩区搬迁等主题,加强选题策划,集中力量攻关,努力创作更多展现时代发展、具有山东气派和风格的精品力作。三是必须反映人民生活。平凡见伟大,细节最动人。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以小喻大,是重要的文艺创作之道。要注重以普通人的视角、讲述普通人的故事、展现普通人的心路历程,善于反映人民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善于从小故事、小情节中升华思想内涵,深刻提炼生活、生动表达生活、全景展现生活。只有这样,我们的创作才能接地气、动人心、有市场、受欢迎。

文艺精品如何打造?

《沂蒙山》从创作到推出,历时整整两年,其间先后11次深入革命老区采风采访,故事创意和剧本经过10余次座谈研讨、9次重大修改,音乐创作苦心孤诣8个月,全剧40个唱段几乎首首经典,已有9首入选中国歌剧百年经典唱段集萃。

《沂蒙山》启示我们,创作一部精品,一是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文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不走近生活、不了解群众,坐在办公室搞创作,不可能写出有生活基础、有群众基础、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作品。二是必须带着情感、带着责任。《沂蒙山》是一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它的成功说明,文艺作品是有生命、有情感的,创作者用心用情用功的程度,决定着作品的温度、厚度、深度。三是必须耐住寂寞、防止浮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没有这样的执着和投入,不可能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沂蒙山》从一开始就立足打造经典,以沂蒙精神创作沂蒙精神,潜心研究、精心打磨、反复雕琢,不断在否定再否定中实现自我超越,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文艺作品由谁评判?

作品好不好,关键看老百姓叫好不叫好。民族歌剧《沂蒙山》,尊重观众欣赏习惯和观剧体验,用群众的话拉百姓的理,拉近了舞台艺术与观众的距离,观众听得明白、看得真切、印象深刻,真走心、不出戏,可以说是老少咸宜、喜闻乐见。

《沂蒙山》启示我们,创作文艺作品,必须把人民群众认可作为重要衡量标准。现在有些作品,为评奖而创作,不考虑受众,评奖后往往束之高阁,根本谈不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要坚决改变这种创作倾向,改进评价体系,在评奖中既要听专家评判,看思想内涵;更要听群众评价,看市场效果。从而引导我们的文艺创作,更加自觉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热情讴歌时代、讴歌人民,积极进行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受群众喜欢、让群众满意的精品力作。

(作者系山东省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

1
查看完整版本: 揭秘民族歌剧沂蒙山的魅力,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