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原因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坤鹏论追根溯源寻找还原论的哲学鼻祖
TUhjnbcbe - 2023/5/30 21:32:00

按无法证伪就不能视其错的客观角度讲,我们不应对自己不理解的又存在的有任何偏见,比如:宗教等,你可以不信,但不能不尊重。——坤鹏论

在《人的大脑可能本身就是一部机器!》中,坤鹏论讲到,意识的发现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那时候诞生了一直影响至今的两大派——还原论和活力论。

今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几百年来一直统治着人类科学的还原论的前身、其哲学鼻祖——原子论,以及其后一些基于原子论的著名哲学学说。

一、还原论的鼻祖——留基伯、德谟克利特

坤鹏论之前在《从自然界的未解之谜到流动里面的人生哲理》讲过赫拉克利特,他是古希腊自然哲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而古希腊自然哲学体系最重要的创立者是留基伯,其鼎盛时期约在公元前年。

他给世人留下的唯一句原话是:“没有什么可以无端发生,万物皆有理由,而且都是必然。”

这可能是人类关于因果律的第一个明确的表述。

留基伯创立了原子论,为后世指明了一条还原论的科学之路。

人们对于留基伯的了解基本都是从他伟大弟子德谟克利特那里得来的。

或许后者把前者的学说都纳入到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之中。

德谟克利特生于公元前年,死于公元前年,传说他活到了岁高龄。

他年轻时继承了一大笔遗产,他将其全部用于旅行学习,绝对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践行者。

据说他去过埃及、波斯以及遥远的印度。

他曾这样自我评价道:“在我的同时代人中,我是游历最广的人,我研究的范围也最广,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我见过许多学识渊博的人。”

重返故乡后,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深居简出,致力于研究和沉思。

德谟克利特涉猎极其广泛。

包括:数学、物理学、天文学、航海学、地理学、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医学、音乐以及哲学等诸多领域。

被马克思赞为“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学者”。

由于他性格活泼开朗,被称为“欢笑的哲学家”,主要道德的标准就是快乐和幸福。

他说:“如果人活着没有快乐,那么他并不是真正的活着,而是漫长的死亡。”

他和老师留基伯都认为,世界由充实于空间的实在(即存在物)和非存在的虚空(即空间)组成。

而充实于空间中的实在并非一个东西,而是由无数细小的、小到令人难以觉察的微粒组成的。

这些微粒本身之内没有虚空,是完全充实的,它们也是不可分的,因此它们被称为“原子”,源于希腊语atomos,意思就是不可分割,微粒。

就像将一只苹果一直切分开,一直切分……直到成为再也不能分割且没有变化的微粒,这些微粒就是原子。

世界=实在+虚空;

实在=原子的组合。

而且,原子永恒不灭、不变,它们由同样的材料构成。

但是,它们却大小不同,所以也重量不等。

相互分离的原子聚合到一起就形成了世间万物。

反之,则形成万物的消散。

原子本身不是被创造的,并且也是不可毁灭的,它们的数量是无限的。

在此基础之上,德谟克利特又提出了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

万物都由原子组成,其性质以原子的不同形状、大小和次序为依据。

但是,只有重量、密度和强度这些性质才是物质的根本性质,也就是第一性质。

物质的所有其他性质,比如:颜色、温度、气味、口味、声音等,并不是物质本身固有的。

它们都是我们的感官和感觉能力决定的,都是我们加在物质身上的配料,不是客观现实,而是主观现实,这就是第二性质。

“我们通常所说的颜色、甜、苦等事实上都只是原子和虚空。”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早就有之。

怎么有的?这个他并没有给出解释。

开天辟地后,无数原子就依据重力原则在无限的、空无一物的空间中处于永恒的自由浮游的运动状态。

原子相互碰撞并弹回,形成漩涡运动,在这种运动中,原子会相互勾连、纠缠而结合,并形成可见的物质世界。

在德谟克利特看来,宇宙完全可以用原子的聚散离合来解释。

而人类也是这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人的肉体和灵*都是由原子构成的,灵*也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只是它非常非常细小。

人死亡后,组成他们的肉体原子和灵*原子会四散分离,消散开来——“死亡是自然之身的解体”,然后又会构成了新的个体。

物的消亡也是这样的过程。

就这样,世间万物,包括人在内,永远反复循环。

既然人也是由原子组成的,德谟克利特认为,人生的理想就是寻求原子井然有序的平稳状态。

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第一次把原子的概念带进了科学的论辩之中。

他们绝对没有想到,这个概念在以后人类的理论和实践上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这就是古典唯物主义,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只有物质的原子存在。

没有古典唯物主义,后来的所有唯物主义体系都是不可能想象的。

原子论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特别是当代的科学研究领域,并达到了一个前所未的高潮。

不过,人们已经发现,原子仍然是可分的。

原子之后是亚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夸克等。

目前,夸克是原子核的组成单元,在没有更小的新东西被科学家发现之前,它就是世界上最小的物质。

所以,我们可以直接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解广义的原子,指一种物质的最小的、且不可再分割的组成成分或基本粒子。

二、单子论——莱布尼茨

德国哲学家哥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出生于年。

他就像一颗耀眼的彗星划破夜空,是璀璨的德国近代哲学的真正奠基者。

莱布尼茨博学多识,在欧洲思想史上,他是最后一位涉猎几乎所有知识领域并取得了杰出成就的人,这样的成就在德国更是前无古人。

大哲学家;

大数学家;

物理学家;

自然科学家;

法律专家;

神学研究者;

历史学家;

科学院院长;

外交家;

宫廷红人;

……

发现微积分(和牛顿先后独立发现);

提出单子论;

启蒙拓扑学;

开拓二进制;

……

他的研究成果遍及力学、逻辑学、化学、地理学、解剖学、动物学、植物学、气体学、航海学、地质学、语言学、法学、哲学、历史、外交等。

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天,都在伏案工作。

他被罗素誉为人类历史智力巅峰。

他和笛卡尔、斯宾诺莎被认为是十七世纪三位最伟大的理性主义哲学家。

关于发现微积分,莱布尼茨和牛顿还有一段史话,起初两人还曾通信交流专业,牛顿曾在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一版、第二版中写道:

“十年前在我和最杰出的几何学家莱布尼茨的通信中,我表明我已经知道确定极大值和极小值的方法、作切线的方法以及类似的方法,但我在交换的信件中隐瞒了这方法……这位最卓越的科学家在回信中写道,他也发现了一种同样的方法。他并诉述了他的方法,它与我的方法几乎没有什么不同,除了他的措词和符号而外。”

结果在该书第三版时,牛顿把这段话删除了,原因就是莱布尼茨发表了微积分的论文,牛顿认为这是和他抢发明权。

然后,牛顿组织水*反击莱布尼茨,甚至化名写文章反驳。

大英皇家科学院也来助阵,专门成立一个委员会来调查此事。

结果很自然了,当然是牛顿胜利。

这段历史,被视为牛顿的暗面。

其实,这有什么,再牛的科学家也是人,不是圣人,更不是神。

只是普通人太喜欢造神,而牛人在裹挟之下,常常以为自己真是神了。

可惜,神,最关键的不是无所不知,不是无所不能,而是完美,这是凡人根本无法达到的境界,因为谁都逃不出人性。

不过,莱布尼茨毕竟以哲学为主,还有那么多研究方向,他一直对牛顿评价颇高:“在从世界开始到牛顿生活的时代的全部数学中,牛顿的工作超过了一半。”

莱布尼茨将原子概念和亚里士多德的隐得来希(为万物赋予灵*和形式的力)概念结合到了一起,创造了单子这个概念。

他认为,世界是精神的存在,世界可以被最终分割为不能再分割的最小原子——精神原子,莱布尼茨将其命名为单子。

单子从字面的意义上看,就是单元的意思,是构成世界的最小单位,它分为四个主要方面:

单子是点:莱布尼茨认为,存在物的真正本原是点状实体。

它和我们感官知觉到的恰恰相反,并不存在于一种连续统一体之中,这个确实也得到了现代科学的佐证。

单子是力:是力的中心,一个物体就是由逐点的力的中心组成的集合体,这个也被复杂性科学证实,系统的状态都是组成它的个体的自组织活动的概率表现。

单子是灵*:逐点的原始实体都有灵*,不过它们也有不同的级别。

最低级的单子仿佛处于一种恍惚或昏迷的状态,它们只有混沌的无意识的观念。

较为高级的单子,比如:人的灵*,是有意识的。

最高级的单子,即上帝,具有无限的意识,是全知全能的。

这就是单子论和原子论的最大分别,单子并非原子那样的物质,而是观念上的点。

单子是个体: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单子。

单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连续的系列,从最高级的神的单子到最简单的一般单子。

每个单子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位置;

每个单子都以其独有的和唯一的方式反映宇宙;

每个单子都是潜在的力,它们从各个侧面反映整个宇宙。

就单子是个体而言,单子也是封闭孤立的系统,它“没有可供事物出入的窗户”。

在单子身上发生的一切都来自单子本身,来自单子的本性。

每个单子都有各自的观念世界,整个世界就是由单子及其观念组成的,而所有单子又共同构成和谐的世界整体。

但是,如果单子是封闭孤立的,且“没有窗户”,它们又是如何相互协调的?就像人类,如何遵循一定的规律思想和行动?

莱布尼茨借用著名的“时钟比喻”(由荷兰哲学家格林克斯发明)来解释他的观点。

假设有两个时钟,它们步调一致,没有一点误差,它是如何做到的?

第一种可能,这两个时钟是通过一个机械装置相连接的,一个与另一个在机械上相互依赖,所以彼此不会有误差;

第二种可能,有一个机械师专门看管它们,不停地校准时钟的指针;

第三种可能,制作工艺精确无比,因此不可能出现误差。

放到单子论这里,第一个和第二个原因都行不通,因为单子是彼此孤立的,而且没有窗户,无法接受到外界的干预。

莱布尼茨只能落到第三种原因上,他解释道:

首先,所有单子都来自上帝的原始单子。

其次,上帝在创造单子的时候,就已经精确地预先规定了它的发展历程,每个单子的发展都在遵循它自己的规律,这个规律在单子诞生的同时就从上帝那里接受下来了。

再次,上帝作为创造者,他早就按照最好状态提前规划和设定好了单子与其他单子的关系,并使它们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保持和谐一致,从而创造出最好的世界。

这就是莱布尼茨著名的神的前定和谐说,典型的决定论,用我们老百姓的话,就是今生今世天注定。

显然,这个前定和谐说带有明显乐观主义特征,他也坚信,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是一切可能的世界中的最好的世界。

因为,如果还有另外一个更好的世界,一个可能是上帝不知道,这显然与上帝无所不知矛盾;另一个可能则是上帝没有能力创造更好的世界,这又与上帝的无所不能矛盾;第三个可能是上帝不愿意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那又与上帝的无上仁慈矛盾。

有人说,这不科学,又是上帝又是神的。

但是,你能证伪它吗?

不能!

目前谁也不能!

所以,按无法证伪就不能视其错的客观角度讲,我们不应对自己不理解的又存在的有任何偏见,比如:宗教等,你可以不信,但不能不尊重。

为什么后世对他如此推崇?

因为他的伟大在于他几个主要思想,使得看上去相互对立的东西可以彼此协调一致起来,并能够将其组合成一个整体。

他的主要思想包括:

宇宙完全合乎理性的思想,亦即宇宙的逻辑规律性;

个体在宇宙中的独立的意义的思想;

万物完美和谐的思想;

宇宙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无限的思想;

用机械论解释自然的思想。

另外,莱布尼茨还对笛卡尔的实体概念进行了批判。

笛卡尔认为,一切自然现象都可以用广延和运动的概念作解释,而且可以表达为运动的守恒原则。

(大家可以看看《牛!他既是近代哲学之父又是近代科学的始祖》对笛卡尔的思想复习一下。)

莱布尼茨则提出另一种观点:

如果我们只从广延角度观察物体世界,那么,“运动”无异于物体向邻近位置的移动,也就是空间中的物体相互间的位移。

我们究竟能不能客观地观察到运动呢?

显然是不可能的!

因为运动是一种纯粹相对的东西,物体看上去是运动还是不运动,纯粹取决于观察者的角度。

很厉害!这已经蕴含了现代物理学相对论的萌芽。

莱布尼茨接着说:运动和力的概念是分不开的。力隐藏于运动的背后,并且力也是运动的原因,没有力,运动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力(可以称之为能量)是真正现实的东西。

所以,守恒的不是笛卡尔认为的运动,而是力。

一个运动中的物体静止下来以后,运动也就停止了。

但是,作为力的物体却没有因此而停止存在,或者说物体并没有停止显现为力。

只是在物体中起作用的力现在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也可以称之为势能)。

因此,世界并不存在运动守恒原则,而只存在力的守恒原则。

三、康德的宇宙形成假说

继莱布尼茨之后,年,德国有位名叫伊曼努尔·康德的哲学家发表了他的第一部重要著作——《纯粹理性批判》。

这标志着欧洲启蒙运动达到顶峰并进入到一个更高的阶段。

康德的思想所产生的影响,使西方哲学又达到了一个高潮和转折点。

仅凭一人之力就能有如此之巨大的影响,史无前例!

有人如此评价道:

“哲学将再也不可能像从前的纯朴朝代那样幼稚了,因为有了康德,哲学必须变得更加深刻。”

“十九世界哲学史主要就是对康德思想的接受、传播、斗争、改造和重新接受的历史。”

牛!牛!牛!

康德的思想,早期被称为前批判时期,主要思考的是自然科学的问题。

牛顿物理学是其自然科学思想的基础。

牛顿认识并计算出引力对于天体运行所产生的影响。

天体的循环运动,是两种力量作用下的结果:一种是吸引力;另一种是排斥力,它阻止行星在重力的作用下冲向太阳。

但是,太阳系是如何形成的,他却没有解决。

牛顿曾明确表示过,人不可能对此做出自然的解释。

年,康德在其《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论,或根据牛顿理论试论整个宇宙的结构及其力学起源》中,提出了关于宇宙形成和行星运动的理论假说。

他假定了一种宇宙的原始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物质的最小微粒均匀地分布在空间中。

但是,由于这些最小微粒在密度和引力上都各不相同。

因此,那些密度较大而引力较大的物质微粒会将比自己密度小而引力也小的物质微粒吸引过去。

在引力的作用下,较轻的微粒会呈直线型移向较重的微粒,并在那里集结成一团。

但是,在移动过程中,它们会与其他微粒相撞,会被撞开,从而改变自己的运动方向,产生运动方向的偏移。

就这样,从最初混乱无序的运动,逐渐形成了一种运动的均衡,从而达到一种最低程度上的相互制约,于是也就形成了圆周运动。

那些呈圆周运动的微粒的一部分被太阳吸引了去,围绕太阳旋转,其他微粒组成了行星,它们离太阳越近,密度就越大,体积就越小。

康德用这个假说告诉人们,其实并不需要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一切都可以用物质的吸引和排斥的规律加以解释。

到这里,相信聪明的人,一定会发现这个说法以及整个原子论的最大问题。

那就是,弥漫在空间中的、这些最初的物质微粒来自何方?

康德也承认,对于它们,任何自然的解释都失灵。

所以,必须要假定有一个造物主,是他创造了物质,并赋予它们力量,使它们有能力从混沌无序的原初状态构造出一个有秩序的宇宙。

几十年后,法国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比埃尔·拉普拉斯,对,就是那个物理学四大神兽之一——拉普拉斯兽的创造者。

他在对康德的理论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也得出和康德非常类似的结论。

而且,他也是对牛顿信仰至极。

后世,这种宇宙形成的假说就被称为康德-拉普拉斯理论。

年,康德再接再厉,出版了另一部著作《物理单子论》。

从书名就可以看出,他继承了莱布尼茨的单子概念。

前面的假说中,康德提出了宇宙形成于最小微粒的运动,他在《物理单子论》中试图更进一步,确定这种最小微粒的本质,并定义为“充满空间的力”。

也就是说,物质具有物质性和不可穿透性,物质的本质就是力,没有“材料”,只有力(能量)!

可以说,这个思想更厉害了,在当代物理学中获得了一次伟大的复兴。

当代物理学不仅在理论上认为,“物质”只是能量的一种特殊形式,而且还在实践运用中清楚地证明了,物质能转化为能量,反之亦然。

康德还有一部自然科学的著作叫《论各种不同的人种》,这本也很牛,直接使他成为进化论思想的开创者之一。

四、尼采,从原子到永恒轮回

尼采的永恒轮回也是受原子启发产生的哲学思考。

当我们把一把石块抛撒在地上,反复如此,石块的分布总会有一次和之前的一次重复。

如果无限次重复抛撒这一行为,就应该出现多次重复的分布。

如果说原子的种类是固定的,假设有一百种左右,其排列组合构成了世间万物,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世界其实就是由原子排列组成构成的。

在事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不变。

但是,时间是无限的。

所以,就像抛撒石块这件事,在无限的时间长河里,和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世界一模一样的世界未来会出现无数次,过去也一定出现过无数次。

这样的话,时间就呈圆环状运动,历史没有进步或前进,有的只是变化,是在圆环运动的时间中不断变化,尼采将其称为永恒轮回。

这就是活着!

五、玻尔兹曼,原子论的笃信和践行者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坤鹏论在熵系列文章中提到的玻尔兹曼,他是统计力学的奠基人,他将概率、统计学引入到了物理学,为人类量子力学、复杂性科学等现代科学开辟了更为宽广的道路。

玻尔兹曼终身信奉原子,一生致力于探究热力学底下的微观层次中的原子机制,最可贵的是,那时候原子还不可观测。

最终,在他去世后的第二年,年,佩兰在实验中观测到分子确实存在,打破了分子、原子不可观测的神话。

自从,科学家们正式从哲学家手中接过了原子论的接力棒。

哲学的原子论+牛顿的天体力学定律+培根的物理学方法+笛卡尔的数学方法,构成了伟大而强大的机械还原论,几百年来,它完全统治了人类科学,甚至包括社会科学、经济学等所有学科,形成了物理学一统天下的格局,造就了人类科技最迅猛的大发展。

而对于“我”(意识)、大脑的研究也以还原论为基础前行着……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转载请保留本信息

请您

1
查看完整版本: 坤鹏论追根溯源寻找还原论的哲学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