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密市第五中学的中学生利用大课间在开展趣味游戏。新华社发
贵州省黔西市锦绣学校开展“庆校庆迎六一”活动。新华社发
“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年9月,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视频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
“教育是国之大计、*之大计。”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一以贯之的背后,是*和国家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不懈努力。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文盲率高达80%,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只有11.7万人。从开办夜校扫盲、改革学制到推行义务教育,从年号召“向科学进*”到年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从年恢复高考到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培养,再到年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国教育事业不断攀上新台阶。
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工程,*是领导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让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拥有世界最大教育规模的中国,教育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正为百年强国梦构筑最坚实的智力支撑。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9月份的“开学第一课”,钟南山、张伯礼等抗疫英雄共同讲述了感人至深的抗疫故事。超越简单的课本、文件,立体鲜活的现实“大思*课”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得到高度重视。年,全国高校思想*治工作会议召开,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治工作的举措全面铺开。年,由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和历史三科教材在义务教育阶段实现全面覆盖,统编高中三科教材在部分地区开始使用。从中小学到高校,从教学体系到学科体系,从教材建设到师资队伍建设,立德树人、培根固*的工程稳步推进。
“你们心中未来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西北大学教授王强提问,台下的学生纷纷作答。望着兴致高涨的学子,王强提出另一个问题:“你们想知道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吗?”王强开始讲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设想,又和陶渊明对桃花源的描述作比较。这种旁征博引的“叙事式教学法”是思*课特色教学教法之一。近年来,思*课越来越活,越来越接近青年人生活。
另一方面,专业课与思*的结合也结出了硕果。在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段逸山以《天地至德与大医情怀》为题向学子们讲授“中华传统美德”和“新时代大医的人文情怀”。这是“岐*中国”系列思*课的一节,医德教育同专业知识相结合,打造出如盐在水的育人效果。
如何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是重中之重。
曾经,无运动负荷、无比赛、不出汗,是一些学校体育课的短板。为此,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制定一系列措施予以改革。从时间上,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全面落实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从教学模式上,推行以“教会、勤练、常赛”为基础,改革“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1到2门专项技能。
江西萍乡麻田中心学校以摔跤为体育特色,每周学生们都能上80分钟的摔跤专项训练课。“通过训练和比赛,孩子们有了健康昂扬的状态。”校长朱志辉介绍,学校还创编了摔跤校本教材,制定了分层培养计划,摔跤队的小队员们已经在全市、全省运动会上获得了多个奖项。
“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一直记挂在习近平总书记心头。教育部日前出台“五项管理”督查工作,就手机、睡眠、读物、作业、体质进行专项督查。不少学校开辟空间,创设午休条件,为学生健康保驾护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出台,并先后专门就加强和改进美育和体育工作出台意见,提出将美育、体育纳入中高考。制度设计日趋完善,五育并举、德育为先不断落到实处。
深化改革激发教育活力
在教育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的当下,啃“硬骨头”、抓“牛鼻子”成为关键与急迫所在。迎难而上,中国教育作出响亮回答——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作为指挥棒的评价制度,成为改革的首要目标。
“我希望自己未来能成为一名有能力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综合型人才。”来自河南郑州的李林子是首届强基计划清华大学录取的名新生之一。年,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强基计划启动,这是年开始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举措之一。
为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要,恢复高考以来最大规模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稳步推进:“3+3”科目组合、多元评价录取、合并录取批次、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
从《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到刚刚审议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直面问题,提出方案,高屋建瓴,统筹兼顾,鲜明的改革导向体现教育方针,激发了各个教育主体的活力。
改革让人才纷至沓来。一大批享誉世界的中国学者,陆续从海外回到中国任职,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环境与办学质量不断提升的体现,也是系列改革成果的收获。年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公布各自的“双一流”建设方案。年迈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年前后成为世界顶尖大学,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