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原因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单日最高接诊量近700人次,上海十院24
TUhjnbcbe - 2023/6/24 21:04:00

“今天的急诊中班一辈子永生难忘了,不吃不喝不休息,全程没停过,衣服湿透……”4月17日晚上,医院急诊抢救室护士牛阿晴发出感慨。简单的一句倾诉,在急诊科内引发共鸣。

为了打通生命救治的最后一公里,上海十院急诊科全体医护响应号召,24小时不间断坚守在急诊岗位上,单日最高接诊量近人次,坚定守护着生命的绿色通道。

急诊抢救室里多是危重症患者,穿上防护服,一进去就是几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休息,衣服常常湿透,繁忙的事务和抢救生命的压力对这样一位90后护士来讲,或许过于沉重。

“心里也会有波动,也不敢告诉家人……”牛阿晴的声音哽咽却坚定,“还好有急诊科这个大家庭,有其他科室的兄弟姐妹来支援,大家相互打气相互鼓励,我们什么风浪都经历过,一定能够战胜。”

面对复杂严峻的疫情形势,急诊急救无疑是健康守护中最艰巨的战场之一。

上海十院急诊团队在陈艳清主任和庄育刚主任带领下,克服多线支援的种种困难,全员坚守,持续作战,坚持保障医疗救治不断线;姜金霞护士长和杜云海护士长既要总体协调好急诊护理安排,也是“急诊一家人”的大家长,在救治工作与防护工作的压力面前,解决困难、鼓舞士气、凝聚力量。这支经受得住考验的钢铁团队,也在战场上不断完善工作流程,提升应对能力。

一位来自封控区的阿婆因为气急、心衰,医院后,急诊医生通过问诊了解到患者原先就有慢性肾功能不全,此时状态已不能完全平卧,几天来尿量只有到毫升,检查后发现其肌酐水平严重高出正常范围。

情况危急,不容拖延!急诊医生将阿婆送入了急诊“缓冲区”,立即上血滤机进行紧急血透。庄育刚介绍,急诊楼设置了多个缓冲区(户外帐篷),对病人情况及时研判。在快速抗原筛查和常规核酸检测后,医护会穿上“大白”先行开展抢救。两次紧急血透后,阿婆转危为安,顺利出院。

当然在急诊团队的背后,上海十院的急诊急救战场也离不开各专科的协同作战。

一名中年男子在家操作工具不当,造成前臂近端接近20公分的创面,肌肉断裂,血流不止,当送到十院急诊的时候,病人很担心自己近期没有核酸报告会不会耽误治疗,但在快速抗原筛查阴性后,骨科创伤中心主任郑龙坡安慰他:“不用担心,马上给你缝合伤口,会处理好的。”

穿着防护服进行精细操作,对技术已经非常娴熟的医生来说也是新的挑战,郑龙坡细致操作手中的缝合线,22针,平整均匀,血止住了,手臂运动也基本恢复正常,原本担心恐惧化作了满满的感激感谢。

而在隔离舱病房里,通过急诊绿色通道收治的一名封控小区高龄产妇,顺利生下了一个克的男孩,产妇及家属不由感叹“娃比核酸报告都要先出来”,对妇产科医护人员给予的关心照顾连声道谢。这已经是自3月13日以来特殊病房里迎接的第23个小生命了,背后是妇产科程忠平主任、周健红主任及整个医护团队全情投入的守护。

78岁男性患者,送到十院急诊的时候已经意识不清、肢体偏瘫,脑卒中中心接诊医生初步诊断患者为脑卒中,影像检查提示患者大脑中动脉狭窄后急性闭塞所致大面积脑梗死。

卒中中心主任刘学源积极协调,在为患者完成核酸采样、等待快速检测结果的同一时段内,急诊取栓术就已经在严密的防护措施下开始了。

身着厚重的铅衣,再罩上防护服,张全斌主任和周晓宇副主任带领团队,经过SWIM取栓、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一系列高难度操作,患者梗阻的脑血管恢复通畅,此时距患者上手术台仅仅过去了50分钟,及时的手术为患者挽救了更多宝贵的神经细胞。术后当医护们脱下防护服及铅衣时,手术服上已浸满了汗水。

近几日,上海十院的急诊平均每天接诊病人接近人次,每天接收救护车60辆,胸痛中心、腹痛中心、泌尿外科、耳鼻咽喉科、眼科、口腔科、麻醉科、放射科、超声科、检验科……上海十院的医护人员们不眠不休,用医者担当守护着生命健康。连续工作多日的牛阿晴被强制休息,但她还是牵挂着团队的兄弟姐妹们,她对护士长说:“如果需要,随时叫我。”

作者:*琰陈磊磊

编辑:*琰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1
查看完整版本: 单日最高接诊量近700人次,上海十院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