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知识快速汲取的阶段,读书作为知识的主要汲取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面对升学压力和繁重的课业,中学生读书究竟该怎样读?叶圣陶先生给出了这样的建议: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01数学家华罗庚说: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
很多高中数理化老师都跟学生倡导过这样的读书方法,先把书读厚,变厚的不是纸张,而是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要认真的去分析每一节的公式定理,详细的去理解它的推导过程以及应用,扎扎实实打牢基础。
将老师讲授的知识点补充到课本上,再结合各种典型的例题及变式,课本就会变得越来越厚。所包含的知识点也就越来越多。
再把书读薄,抓住本质,把握整体,通过对知识进行分析归纳,能够提纲挈领、融会贯通的把全书形成逻辑框架和体系,能够清晰地梳理出各章节之间的关系,把厚书中的精华部分汲取出来,变成薄书。
最好的方法就是看目录,如果能够通过目录页就能完整的回忆起全书的内容,证明已经把全书的知识都烂熟于心了。
02通过读名著,培养阅读能力
甘肃省文科状元李晓彤说:对名著的阅读能引人思考,看得多了,思考的维度就慢慢多了,思考的深度也慢慢有了,对试卷上的阅读理解的分析能力也就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出来。
作为高考语文高分获得者,李晓彤说正是从小对名著的痴迷阅读,通过一直坚持做阅读笔记和佳句摘抄,在读的过程中学会归纳、分析、总结、反思,造就了她关于文学的不断思考和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
通过阅读名著来感受名著背后的深刻历史背景和人物心理,不断地对作者的创作加以思考和领会,能够不断开拓中学生的内心感受力,提高阅读能力。
一方面,文学大家的人生观和人生经历可以让孩子懂得很多哲理,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另外,很多中高考语文阅读题的原文均出自名家的名篇之作,让孩子多了解名著和名篇,会对语文考试提供很大的帮助。
除了名著,一些老师推荐的课外读物也是非常。根据高中生的特点,高中生可以经常阅读一些人文性比较强的杂志,如《读者》、《青年文摘》、《收获》、《意林》等。
03广泛涉猎,增加孩子的知识储备
内蒙古年理科状元唐博识说:对名著的阅读能引人思考,看得多了,思考的维度就慢慢多了,思考的深度也慢慢有了,对试卷上的阅读理解的分析能力也就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出来。
通过阅读广泛涉猎,增加孩子的知识储备,在当下的社会是前所未有的重要。
传播学上存在一个知识鸿沟理论,意思是随着当下大众媒介的普及,因为家庭经济能力的差异而造成孩子受教育程度的差异会越来越大。
当电子白板还没有在很多贫困地区普及时,一线城市里的孩子已经接受了非常系统的少儿编程教育了。
鲁迅先生说过:专看文学书,也不是好的。广泛的让孩子去阅读书籍,不断地去拓展孩子的知识面,才能够给孩子奠定一个好的知识基础。
广泛涉猎,对孩子的写作帮助也非常大。最高中语文老师感到头疼的就是写作的教授,很多孩子往往文思枯竭,抒情言志苍白无力,或者就是词不达意,说理逻辑混乱。
积累孩子的语言表达和遣词造句能力,根据高中生的特点,从广泛阅读入手是一条非常好的途径。
04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阅读
培根的《论读书》里提到: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噬者。少数则需细嚼消化。
结合中学生紧张的学习节奏,高中教育专家给出了中学生如何利用碎片化阅读时间进行阅读的几点指导建议:
1.可以借助阅读指导书进行阅读。美国作家查尔斯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对中学生的阅读具有很深刻的指导意义。2.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对于较为晦涩难懂的古文,专家建议可以采用做批注的方式进行阅读,而对于较为通俗的大众小说,泽可以采用略读的方式。3.借助课文,推动迁移。中小学语文书的很多课文均选自名家名篇,学生可以就名家的作品进行扩充阅读,可以大量阅读课文中引申的同时期,同题材作品。
不加理解、完全死记硬背式的读书,不仅效率低下,也不利于真正的掌握书中的知识。南宋朱熹说,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叶圣陶先生强调读书关键要心到。
读书唯有用心,切忌死读书,才能真正掌握书中的知识。
本文由
学霸学习方法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更多学霸学习方法、故事,点击我的头像,免费查看。更多学习方法教程:
小学生上了很多外教课,英语不提高,名师坦言,先解决这2个问题
用这个方法45岁的家长都能记住单词,孩子就更能记住了,不信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