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了许多书但却感觉收获不大,甚至放下书就不记得书中内容了,今天读了篇文章,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英国哲学家培根曾在《新工具》一书中说过:“经验主义者好像蚂蚁,它们只是收集起来使用。理性主义者好像蜘蛛,它们从自身把网子结起来。但是,蜜蜂则采取一种中间道路,它从花园和田野里的花采集材料,但是用它自己的一种力量来改变这种材料。”
培根用蚂蚁、蜘蛛、蜜蜂比喻不同的方法论范式。在作者看来,这同样适用于比喻不同的阅读阶段: 蚂蚁式阅读,即大量而缺乏组织、思考、内化的阅读。这是被动的阅读方式,有什么吃什么,甚至别人喂什么吃什么。
蜘蛛式阅读,则能利用读过的信息,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网络;并通过知识网络,去捕捉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所以这是一种主动的阅读。
蜜蜂式阅读,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系统学习后,可以分解并借鉴里面的内容,消化产生自己的见解和作品,这是一种已完成了内化的阅读。
读书的目的可以有很多,但读了很多书,却没有思想、没有作品、没有在实际中得到体现,那如何形成“有效阅读”呢?
在互联网已成为大脑“外挂硬盘”的时代,知识记忆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提炼“关键词”。以前我们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觉得很好,就点右键“收藏”,觉得以后一定能用上。可事实上,过段时间再看到这篇文章,就跟没看过一样。
所以后来作者会在读完一篇文章后,把有用的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提炼出来,越精练越好,整理到自己的素材库。
知识运用的过程,就是知识内化的过程,否则它们永远是你的“身外之物”。
你的运用才能将你的阅读“变现”。蜜蜂式阅读可以倒逼自己思考,通过写作来促进有效阅读和思维的提升,从而达到真正的理解和收获书中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