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林:中国世界工厂角色转型到了重要关头
5月20日全球商业咨询公司公布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已经丧失了世界最低成本制造市场的地位,“世界工厂”称号或将让位于墨西哥和印度。这份报告指出,中国和美国的制造业成本逐渐接近,中国只比美国工厂低6%。报告显示,在过去六个月里,各种成本的巨大变化使中国跌下榜单,如今墨西哥排在第一位。(5月25日《环球时报》) 近来,国外一些机构或媒体关于中国世界工厂地位让位于墨西哥和印度的消息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中国世界工厂地位让位于它国,一般都怪罪于人民币升值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美国《商业周刊》在早些时候报道认为,人民币升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中国制造”不如“墨西哥制造”和“印度制造”更有价格优势。例如自2005年以来,墨西哥比索对美元贬值了20%,而人民币对美元则升值了11%。此外,中国人的工资水平也在逐年提升,这导致“中国制造”成本也上升。2005年“中国制造”成本,比“墨西哥制造”低5%,但现在,前者却比后者贵了20%。《印度经济时报》日前在一篇评论中甚至断言,尽管“中国制造”的成本问题会在今年下半年有所改善,但“要在年内赶超印度和墨西哥,难度大”。的确,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比较优势直接参与全球生产链分工的模式换来了前所未有的国家财富效应,也为中国继英国、美国、日本之后,成为又一个“世界工厂”打下了基础。据有关统计数字显示,2007年,中国制造业有172类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世界70%的DVD和玩具,50%的电话和鞋,超过1/3的彩电和箱包。然而,尽管从“量”的角度看,中国的制造业地位已无可置疑。但是,从“质”的角度看,中国制造业至少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被称为“制造大国、品牌小国”。2008年9月,美国《商业周刊》杂志与国际品牌集团共同发布“2008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其中美国企业超过半数以上,日、德、法等国也有数家企业上榜,而中国企业则“全*覆没”,无一上榜。二是与国际同类高新技术机电产品的贸易价值相比,中国大多数产品的能源资源消耗偏高,技术附加值偏低。众所周知,一个制造大国除了具有成本优势外,还必须有技术支持。中国制造业必须有可靠的技术来源,才能并培育出国际领先企业必须有核心技术。进一步推断,没有自己技术、专利、品牌、标准支持的“世界工厂”,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工业经济。在改革开放中,我国企业虽然获得外部强大的技术支援,但中国制造业最终必须有内生的技术来源,否则就不能更多分享高附加值的利益。到目前为止,我们引进外商投资累计达6000多亿美元,中国企业累计对外投资约700亿美元。这表明,“引进来”还是中国参与全球化的主要形式。这种形式从微观层面看,是跨国公司以它的全球战略为目标,以资本、技术、品牌、市场以及关键零部件等实力,整合中国的产业、企业和资源。对于这个问题,经济学界似乎都有现成的说法,中国制造业是世界制造生产链中的重要一环,但中国只是一个“车间”,还远未成为真正的“世界工厂”。在世界经济史上,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国家,先后是英国、美国和日本。上世纪80年代是日本的鼎盛时代。当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出现经济危机后,人们开始猜测下一个“世界工厂”会是哪里?后来,许多国家将目光转向了中国。按照人们传统上对“世界工厂”的认知,一个国家成为了新的“世界工厂”,就可能是全球制造业的霸主。但中国远未做到这一点。其实,在全球制造业的生产链上,中国制造业只处在中、低端,从中国的综合国力、制造业的素质和竞争能力,特别是拥有的自主核心技术来看,与世界经济史上被称为“世界工厂”的英国、美国和日本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是不是“世界工厂”,能不能从它国夺回“世界工厂”地位,并不重要。对当前我国来说,最紧迫的任务是保增长,而保增长的背后却是怎么将“世界工厂”模式进行有效地转型。现在许多国家经济出现衰退,外需市场紧缩,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角色立即受到波及。这说明,中国“世界工厂”角色已到了必须进行变革、转型的重要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