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学英语,许多人的回忆是痛苦的。分值高、难度大,且文理科都考,逃都逃不掉。
我上初一刚学英语时,就有许多同学抱怨,我们人老八辈都没学过英语,照样活得好好的,学这玩意儿有啥用?
这些年,关于降低英语的比重,或者将英语改成选修课的呼声一直很高,网上的争论也是一浪高过一浪。
这不,又有人提出来了!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第二中学校长庹庆明,这次就建议将高考中外语科目的分值降至分。
对此,他给出了五点理由如下图:
首先,我是十分赞同降低英语比重的,但庹庆明的五条理由,除了第四条理由,其他的四条理由,我都不敢苟同:
第一,他认为“外语在高考中所占分值过高,耗费学生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本意应该是挤占了其他学科的学习。其实,只要高考制度存在,即便没有英语,也会有其他学科耗费学生过多的经历,不过是学生的难易体验不同而已。
第二,他认为“外语对于很多人的使用价值是有限的”。其实,高中的哪一个学科的使用价值都是有限的,基本上高考完毕后,都还给老师了。
第三,他认为“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其实,这一点与第一点是一个道理,只要高考制度存在,学习的内卷同样存在,学生的学习负担就不会有丝毫的减少。
第四,他认为“学生实际用在外语学习的时间远超出课时分配比例”。其实,这一点与第一点也是一个道理。
庹庆明的理由“车轱辘话”反复说,其实就一个观点——实用主义的观点,并且没有把这个问题说明白。
实际上,如果特别强调使用价值,根本就不用参加高考,直接“挖掘机技术哪家强,中国山东找蓝翔”就行了。
所以,到底要不要降低英语的比重,压根儿就不能从实用主义的角度衡量。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散文家、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说:“人的天性像是野生的花草,读书像是修剪移栽。一个没有目标没有重点盲目读书的人,最终只能成为书的奴隶。”
为此,他专门写了一篇《谈读书》,收录于《培根随笔》,其中有一段话非常精辟:“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实际上,培根说了这么多,中心思想就指向了两点:思维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
一般来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没有、高校毕业生好找工作,专科生、本科生就没有硕士生、博士生好找工作,只要他们不眼高手低。
那么,普通高校毕业生,以及专科生、本科生,相比较起来差在哪里呢?表面上差在母校的招牌,差在学历的高低,实质上是差在思维的层次上。
无论是数理化,还是语文、英语、历史、地理等,高中的学习教育,都很难产生直接的使用价值,这些学科本质上都是通过知识的输入转化为能力素质的。许多人调侃“把知识忘掉剩下的才是教育”,实际上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
学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无论在什么岗位上,实际上就需要三种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三种能力是共性的,而贯穿其中的一条线就是思维能力。无论是高中阶段,还是大学阶段,本质上都是通识教育,不可能教给学生适应未来岗位的各种知识和能力,而思维能力却是通用的。
如果说降低了英语的比重,非要增加一些学科的话,我认为增加能够提高思维水平的学科并纳入高考是最科学的,因为思维的培养,比起知识的灌输,更需要从娃娃抓起。
能够提高思维水平的学科也有很多,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形式逻辑,等等。
你有什么高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代表建议高考外语降至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