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学的社会功用至少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一、对人类社会具有整体功能,即为人类保存整体的记忆,对人类的过去进行总结以指导现在和未来;二、对个人成长具有启智作用,使人更具全面素质,看问题更深刻;三、对现实生活具有借鉴意义,历史上许多相似现象可为现实提供参考,许多现实问题有历史渊源,历史对现实有垂训作用,历史可以极大丰富现实人们的精神生活;四、在学科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也具备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的优点和长处,是许多学科的依托体,并与相当广泛的学科有密切联系。
[关键词]历史学社会功用学科发展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历史学很难成为现代青年追逐的热门。作为历史工作者,特别是高校历史教师和研究生导师,一方面在孜孜追求着学问,探究历史学前沿,辛勤培育历史学人才;另一方面,在面对本专业学生的茫然和社会的疑惑时,却又显得相当的无奈和无助。因此,对历史学功用的探讨就不能停留在学术层面,不能仅限于在学术圈子里流传赏玩,而应以一种宽阔的视野、开放的态度面向社会,阐释历史学的功用;对于那些步入历史学殿堂的专业学生,更有必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历史学的社会功能,以调动其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激发其研究历史的热情,提振学科自信心,增强专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本文认为,历史学的社会功用至少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对人类社会的整体功能
正像每个人都要为自己保存记忆一样,历史学担负着为整个人类保存记忆的功能。人若没有记忆,那会是一个没有灵*的空壳,人经常在回忆中寻求精神上的慰籍,寻找进一步前进的动力和源泉。作为个人的集合体,人类社会整体也需要有集体的记忆,越来越成熟的人类不可能让自己变成没有灵*的驱壳,也不可能不要老祖宗。人类通过回忆来不断反思,不断激励自己,从历史中寻找精神安慰和精神动力。这种集体记忆的使命就依靠历史学来完成。正像“西方史学之父”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说,写作历史“是为了保存人类过去的所作所为,使之不至于随时光流逝而被人淡忘”。[1](p.1)而一旦集体失忆,这个整体继续前行时就会“迷向”。历史上有这样的例子,有的民族由于不重视历史而陷入集体失忆状态,从而使自身发展历尽曲折和彷徨。保存人类整体记忆的历史学,其作用更表现在为历史所叙说的这个整体(如国家、民族、城市、家族等不同层次的人类共同体)提供一种凝聚力,提供一种集体认同,让人们在回顾过去时更能感觉到这个整体有共同命运、共同维系纽带,也有共同的现在和未来,从而以整体力量来面对现实、面向未来。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文明薪火代代相传,不能不说与中国人重视历史的传统有关。这也是“史”仅次于“经”而位列《四库全书》次席的原因之一。正因为历史学是人类整体记忆功能的承担者,所以只要人类存在,历史学就必然存在。虽然在人类发展的各个时期,历史学的社会地位常因时局的变化而变化,但它永远不会消亡。
重现人类社会的真实进程是历史学的最大追求。历史学作为人类赋予集体记忆的载体,它要求的是真实的记忆。因此求真求实,再现人类社会的真实历程,便成为历史学的最大追求。自从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出现后,古今中外严肃的历史学家都将此奉为历史学的最高目标。希罗多德虽然被指有闻必录,记下了一些不可信的事物,但他的头脑其实还是很冷静的,认为记不记下是一回事,相不相信又是另一回事:“我的职责是报道我所听说的一切,但我没有义务相信其中的每一件事情”。[1](p.)西方第一个“信史”作者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明确表达了治史的求真原则,指出他所记叙的事件,要么是亲眼看见的,要么是从亲眼看见的人那里听到后,自己再仔细考核了的。[2](p.18)奠定近代西方客观主义史学正统的19世纪德国史学家兰克,更认为历史学的“目的只在说明真正发生的事实而已”,“真实的历史比虚构的小说要有趣味得多、要美得多”。[4](p.)“近代大多数的历史学家,都似乎把真实性看作是构成为历史学的全部价值之所在”。[5](p.2)而“秉笔直书”、寻求“实录”,同样也是中国史学的传统;乾嘉学派运用考据方法求证历史真实,将这一传统发扬到了极点,“实事求是”成为这一学派的旗帜,[6](p.)也是当代中国历史学遵循的根本原则。
有个说法称,哲学是人类前进的思想先行者,历史学则是人类发展的总结者。这后一句话还可以加上一句,即历史学不只是对人类的过去做总结,而且是在总结的基础上得出规律,并将这些规律用于指导现在、启示未来。这应该是历史学的最大功用。从古代史家那里起,就有了探索历史规律的传统。古希腊修昔底德开始了对历史事件如战争背后因果关系的探讨。古罗马的波里比阿这个“历史学家中的历史学家”,认为研究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就会有收获”,“拿历史上的事实来比照我们当前的情况,我们便可以得到一种方法和根据,用以推测未来…”[7](p.54)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也是要通过对人类社会及其与自然关系的探讨,达到通晓历史变化规律之目的。近代西方历史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从维科到黑格尔,从施本格勒到汤因比,无论他们是论述世界历史的同一性、阶段性,还是探讨历史本体、历史动力等问题,都是在努力探寻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时下史学界讨论热烈的整体世界史观或全球史观,则是试图揭示世界历史从分散到整体的横向发展规律,为当代的全球化趋势做出历史规律性阐释,为进一步对外开放,更好更快地与世界接轨,更和谐地融入国际社会提供理论支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人类历史发展共同规律做出了最科学的概括和最精辟的总结,指明了人类前进的新方向,因而理所当然地成为当代中国历史学的指导思想。
二、对个人成长的启智作用
“历史使人明智”,这句人所共知的名言出自近代英国哲学家培根之口。[8](p.)做如此论断的先哲还大有人在。如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反复强调:“要真正了解心智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最好的方法是学习历史”;“历史知识有助于”对“社会生活的各种方式”提供“真知灼见”;要“利用历史培养社会化的智力”。[9](pp.-)英国哲学家罗素说:“历史学之有价值,不仅仅是对于历史学家,而且是对于一切能对人生进行思考性的观察的人”。[5](p.1)历史所包含的自然和社会知识极其丰富,读史人所处时代的社会万象,似乎在历史书中早有预演。学好了历史,就会大大增强对各种社会现象的理解能力,让人觉得一切社会现象都已了然在胸,早在掌握之中,从而能更理性地审视和对待它们。历史从人类发展进程的必然性来多维度地理解各种现象,注重揭示事件与事件之间的联系,注重考察事件在整体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注重分析事件发生的内在机理,因此学好历史,最能使人明白事理。
历史可以使人的思想变得更加深刻。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是从深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开始的。在研究历史事件时,历史学善于分析事件发生的背景、起因,事件推进的过程、阶段和特性,事件之结局的原因、作用和意义,以及对后来历史的影响;在研究历史人物时,历史学善于分析人物成长的家庭和社会背景、个人经历,人物成长的阶段性,人物所起的历史作用和影响。历史思维惯于将事件或人物置于历史大背景中来考量其影响和意义,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历史事物。善于“以小见大”,从微观入手,通过对某一历史事物的缜密细致研究来反映和认识事物背后的社会大势;也善于“从大看小”,从宏观视野或整体趋势着眼,来对待某一具体历史事物,确定其性质或地位。在这种历史思维的熏陶下,人们更易于多维度地认识特定事物,对其进行更恰当的定位。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擅长于条分缕析,这种方式能够促使人们在分析和研究问题时更加有条理,认识问题更加深入。
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涉及面极广,古往今来,天地万物,无所不包,一切过去了的事情都是历史,都可以纳入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的范畴。无论是*治、经济、*事和外交,还是思想、文化、宗教和科技,抑或社会交往方式,以及社会整体发展的轨迹和前景等,在学懂历史的人那里都会略知一二。因此,学习历史是一种全面的知识熏陶和素质培养,研究历史也须以具有全面的知识修养为前提。历史学得好的人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能胜任广泛的社会工作和文化工作,由此可以看到,除专业性的历史教学、历史研究以及相关的文博考古工作外,在各种社会工作和文化工作岗位上,都有学历史出身的人做出优异成绩,成为优秀人才。由于历史学又善于把握整体趋向,从宏观上来观察和思考问题,因此学好历史的人天然具有较强的宏观驾驭能力和掌控能力,能够更顺利地成长为领导型人才。因此学好了历史的人,可以真正地成为全才,素质全面,看问题有深度,有思想,逻辑思维能力强,条理性强,可以从事新闻出版、理论宣传、文化教育、**机关等工作。这方面的成功例子极多。也可因工作生活需要或个人志趣转移而改行学习其他相关专业。在我国,有不少学历史出身的人转行搞起了其他学科。学历史的人当然更可以矢志不移,继续培养研究历史的兴趣。
三、对现实生活的借鉴意义
这种借鉴作用首先体现在宏观层面上,即熟谙历史发展进程,通晓*权兴亡规律,从而最大程度地帮助现实*治。这一点是深得杰出的史学家和*治家重视的。唐太宗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已成为尽人都知的至理名言。司马光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直接将帮助现实*治作为撰写史书的目的。毛泽东《二十四史》不离身边,反复阅批,是将历史经验教训运用于治国之道的典范。晚年毛泽东还要求干部“读一点世界史”,把握世界发展大势。从微观层面看,历史上有许多与现实社会相似的现象,可以将它们作为认识现实社会、解决现实问题的直接或间接的借鉴。如修昔底德在思想深处认为,“了解过去所发生的事件”对了解“将来也会发生的类似的事件”是有益处的。[2](p.18)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10](p.)也就是将古人的行事作为自己的借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是人人熟知的箴言。大到社会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小到具体的*治、经济、文化、*事、外交、社会活动,几乎都可从历史中找到相同或相类的事例。虽然不能照搬历史上的作法来处理类似的现实问题,但历史事例能提供参考作用是毫无疑义的。
现实社会有许多问题具有历史渊源,必须通过研究历史追溯其源头,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关于过去的知识是了解现在的钥匙”。[9](p.)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譬如世界范围内的宗教冲突问题、民族冲突问题、边界纠纷问题等,就必须从历史上理清源头,再结合现实状况,找到解决办法。当今国际热点的阿以冲突,表面看起来根源于战后以色列国出现、无祖国的犹太民族返回故土,对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已久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构成了威胁,而实际上这一问题近可上溯到公元7世纪这块地方被纳入阿拉伯帝国版图,远则追溯至公元1、2世纪罗马帝国数次镇压犹太民族大起义,迫使犹太人离开这块居住了多年的家园而向全世界“流散”。弄清了这些历史,对阿以冲突便会有明智得当的态度。又如在今天的世界上,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世界的对立相当强烈。事实上,这不单是现实中宗教信仰的差异,还在于两大宗教从公元8世纪起就结下了怨蒂,那时伊斯兰教徒攻占基督教徒的西班牙半岛,并长期持续其统治;而11至13世纪西欧骑士发动长达两个世纪的十字*东征,在耶路撒冷等地疯狂抢劫财宝、屠杀穆斯林,则将两大宗教之间的仇恨推向了极点。只有对历史根源进行深度挖掘,才能找到化解怨结的钥匙,以积极的姿态谋得相互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