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原因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正史真实吗这几个史学家因为私仇篡改历史
TUhjnbcbe - 2023/9/5 20:27:00

英国哲学家培根有言:读史使人明智,读史使人聪慧。多读历史可以让人通达事理,有远见,在历史事件中看王朝兴衰,在历史人物中总结成败经验,懂得回顾历史的人才能更好地前行。

真实性考察

中国史书很多,基本上每朝每代都有自己专门的史书。那么这些史书是否完全是客观公正的呢?写史人能否根据自己的心意改变呢?是否可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呢?通过下面几个故事,我们可以简单了解一下史书的真实性。

索米作传——陈寿

写《三国志》的陈寿是三国到西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说起《三国志·蜀书》,要先说说他和诸葛亮的“爱恨情愁”。陈寿曾经在诸葛亮手下做官,因为犯错而被诸葛亮杖责。而他的父亲曾经做过马谡参*,后因马谡之祸被牵连剃掉了头发。

父子二人与诸葛亮都有私仇,所以陈寿在写《三国志·蜀书》的时候便多有诬陷,评论诸葛亮说其名过其实,所谓的“神机妙算”其实*事谋略并不在行。另外,唐朝时房玄龄在撰写的《晋书·陈寿传》中还写了陈寿因私仇而著史不实的另一桩传闻。

曹魏的丁仪、丁廙两兄弟是当时著名的谋士,曾辅佐曹植。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本应为这二人作传,但他却向丁氏后人索要一千斛米,得米才能立传,丁氏后人没有答应,陈寿便没有把他们写进魏书。

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史书记载并非完全真实,你要信了《三国志》,那诸葛亮不便成了无能之辈,空负其名了吗?

为妓詈祖——欧阳修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文坛盟主,一字之言即可定文人成败,一篇《醉翁亭记》流传千古。除了文学才能,欧阳修在史学上也颇有成就,著有《五代史》。但是,即使是这样一个文坛巨擘在个人私仇方面也不能免俗,甚至还有点公报私仇。

欧阳修在任推官的时候有一个亲近的妓女,后来这个妓女被钱惟演所夺。两个大文人就因为一个小小的妓女结了仇,欧阳修对此事怀恨在心。后来他在编撰《五代史》的时候,写到钱惟演的祖父钱武肃王便诬陷他是个酷吏,因为收取重税而引起民愤。因为这样一点小过节而骂人家的祖先,看来贤人也非完全的“圣贤”啊!

关于《五代史》还有一个故事。苏轼曾经问欧阳修:“大人的《五代史》可以流传于后世吗?”欧阳修回答:“修于此窃有善善恶恶之志。”意思就是,我写这本书就是为了惩恶扬善的。苏轼又说:“韩通都没有传,怎么可以说是惩恶扬善呢?”欧阳修默然无语。韩通是后周的忠臣,后来死于陈桥兵变。宋朝灭周才建立了*权,那后周的忠义之士自然便是大宋朝的敌人了。对于权势的折腰,名士也不能免啊,或许这才是明哲保身的正确之举。

什么导致了史书“不实”?

1.史料的缺失

我国古代朝代更迭频繁,很多时候都是充满战乱动荡的,天灾人祸,加之纸制品的不易保存,这直接导致了大量文献的丢失。亦或是久远的年代,记述人数过少也会导致某些历史事件没有充分的佐证。

2.人为地歪曲历史

写史书的人在著书的时候因为某些*治或个人原因导致的歪曲历史行为。比如*治权力的介入或者私人仇恨等,对于本国历史往往会有美化成分,而敌国相对来说则会贬斥多一点。

3.以讹传讹

历史毕竟是以前发生的事,记载的人获得的很可能不是第一手资料,这也导致了历史的“不实”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口耳相传也致使很多事情越来越偏离事实。很多史学家在记载历史的时候会多方考证,缺乏证据的时候也会采纳某些传言。

结语:从这几个例子里我们可看出,史书本是为了公正的记录历史、评判历史,让后人对这段过往有所了解,但是一旦著书的人“各怀*胎”,怀有私心的话,那么他笔下的历史便不是完全公正的历史。当然,对正史来说,著史人员基本上是遵照史来写的,极少数歪曲事实的情况。

史学家应怀有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广博之心。他们身上承载的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辱,家族的兴衰,更多的是未来子孙后代的基业,让后来者可以哀而鉴之,以传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读历史,明得失,一颗辩证心,一双如矩眼,我们从历史中走过。

1
查看完整版本: 正史真实吗这几个史学家因为私仇篡改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