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时代时,名人说过的话在我们眼里是有一定分量的,所以写作文的时候,我们偶尔会想到使用名人名言,感觉引用他们的话可以为文章添光加彩。
尤其是在议论文里。
一篇议论文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论点,论点能不能立起来,就看作者如何论证了,论证方法和论据都很重要。“论据”,就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依据,主要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而“名言”就属于道理论据。我们写议论文时或多或少都会引用一些名言。
顺便说一下,论点、论据和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也就是说,为了写好议论文,积累一些素材是有必要的。
比如证明“读书很重要”这个观点,就可以引用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或者借用培根的这句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有了这些句子,观点似乎更有了信服度,写作文的人也因此会多了一些底气和信心。
看,这篇《要创新,不标新》一开篇就是一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句话说明杜甫认为写诗为文应该讲究创新,而这正是本文的观点。此一句,语言简洁,意思明了,内容丰富,一句话顶很多句话。
要是不记得说话的作者,只记得他说的话,那怎么办?
很好办,就说“有人曾经说过一句话”,或者“我记得一位著名的诗人说过”,甚至可以直接引用,这样不会削弱感染力或者论证的力度,因为真正有用的是“话”,而不是“人”。
就像这句“古人有言:‘正其义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就挺好的,丝毫不会影响内容的表达。
像这样张冠李戴就不太好,“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句话知名度太高,要是给它编造一个作者,就很容易被老师发现,这样不仅会贻笑大方,还有可能会得不偿失,不如就在前面加一句“我最喜爱的一个作家说过一句话”。如果不愿意这样说,那就直接引用好了,就像这样:“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人生往往就是这样,总会遇到一些困境,只要我们保持乐观的心态,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要是连“名言”本身也记得不太准确,那怎么办?这时候,有的学生就发挥聪明才智,开始“编造名言”。
考试时间紧迫,气氛相对紧张,有些我们突然就想不起来那些以前耳熟能详的名人名言了,有时竟然无师自通开始“编”名言。
柴可夫斯基是俄国的作曲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的著名作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是奥斯特洛夫斯基……有的学生发现在名字的后面加三个字“夫斯基”,好像可以蒙混过关,于是“贺朝夫斯基”“兔斯夫斯基”等就诞生了。
学生写作文引用沃兹基硕德、麦塞尔夫的名言,老师无意间发现了真相,知道学生这是在用谐音的方式无中生有。尴尬了。
还真有学生这样写。一个学生说“骄傲是人类最大的敌人”是“沃兹基”说的,看起来没毛病。“沃兹基”是谁呢?“我自己”而已。
这篇不仅有“沃兹基”,还有“亥斯沃”,真有将编造进行到底的意思。
“编”其实并不容易。你得一想一句话,还得再想一个“作者”,这样想来想去,时间一下子就滑过去了,可能还会影响心态。
“编”的根本原因是想把作文写好。与其花心思去“编”那么个玩意儿,不如花点心思去积累一些真正的名人名言。其实作文的话题变来变去就那么些个,我们可以按照不同主题来分别积累一些名言,以备不时之需,比如创新类、基础类、阅读类、理想与实践类。
对于这种“编”的做法,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