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原因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曾国藩人生格言座右铭
TUhjnbcbe - 2023/10/12 23:43:00
北京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280922_lab.html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事家、理学家、*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曾国藩有文韬武略,他的待人处民与生活态度,他的困厄与成功,他的得宠与失宠。制胜的兵法、治*行*的方针,独特的人生观、处世哲学,文化素养和人格品位等等,都值得后人学习。

从前的种种,譬如昨日的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前的往事再多,到今天为止就全部无关了。以后的事情,不管发生什么,从今天开始就当重头来过。

这句话是曾国藩借用袁了凡之言,其原文是: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出自明代袁了凡《了凡四训》,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原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

此句出自《了凡四训》的“立命之学”篇,作者结合了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毕生学问与修养教育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积德谦虚种种的效验。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出自明代的《增广贤文》: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河狭水激,人急计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是一种理事处世态度,蕴含着人生的哲理。意思是说,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像种地一样,不能什么都没做呢,就想着收获多少,而是要踏踏实实地做好“收获”之前的“耕耘”工作,有一分耕耘就会有一分收获,皇天从不负勤勉人。

同时,“耕耘”本身就是一种人生经验的积累,不管收获多少、有没有收获都不重要,“耕耘”过程也是一笔精神财富。这就是“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给我们的又一启示:丢掉功利之心,就会享受到人生追求的乐趣。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些古训告诉我们,条件成熟的时候一切才会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至于鲜花与掌声,金钱与名利,都是这极致幸福之后的水到渠成。

轻用其芒,深藏若拙

《古剑铭》出处不详。“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是为凶器;深藏若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

人性是柄双刃剑,善恶兼之,非此也不足!任何事物都是一体两面的,也正因为这样人性才是完整的。意思是,不要在不合适的机会的显露自己的锋芒。

现在那么多贫穷的年轻人却都搞反了:他们自以为一无所有,整日埋怨阶层固化,然后做人卑尊屈膝,做事却左顾右盼、畏首畏尾,然而一旦哪天得势了,就目中无人、傲慢无礼,这样的人必定自取灭亡。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从古到今天下的平常人,都是因懒惰而导致失败,从古到今天下的有才之人,都是因骄傲而失败。大体概括*事上的失败,不是骄傲就是懒惰,二者必有一个;大家王朝的衰败,不是骄傲就是懒惰,二者必有一个。戒骄傲,以不轻易嘲笑别人为第一要素,戒懒惰,以不晚起为第一要素。傲是不好的德行,惰是衰败之气。两者都是失败的原因。

曾国藩说:“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皆由存心不厚,识量太狭耳。”即:谈论别人缺点的人,其实是在掩饰自己的缺点;经常夸耀自己长处的人,其实是嫉妒或者想掩盖别人的长处罢了。这两种行为都是因为心得不够厚道,见识和气量过于狭小!

“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一个人越是有点本事,越是喜欢骄傲嘚瑟,认为其他人都不如自己,继而目中无人、不可一世。但他们熟不知,“天欲灭人,必令其狂”,上帝欲使你灭亡,必先使你疯狂,等你积累足够多的“骄傲”凶德后,灾祸就会降临。

项羽年仅20多岁便当上了西楚霸王,号令群雄,分封十八路诸侯,威风八面。但骨子里的那种傲气,使得他变得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认为自己天下第一,谁的话也听不进去,一意孤行。最终,项羽成了孤家寡人,被各路诸侯围剿,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前。

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

曾国藩说:“凡办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深谙人事艺术,非常懂得团队管理,他曾经在家书中提到:“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意思就是说,在公开场合要多表扬一个人的优点,至于他的缺点过失,要私下里去纠正规劝。

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你能够扬善于公廷,在公廷去扬别人之善,你就能够使得自己的胸襟,渐渐扩大。对团队来说,扬善于公廷是_激励机制,而规过是防范机制。

对于社会亲说,规过有树干社会的进步、个人的进步。批判能保证社会进步,但对个人来说,有赏识教育。信任激励对心智成熟有作用。

扬善对个人来说是修行。他教育弟弟说,“蝈嫉倾轧,从古以来共事者,皆所不兑,吾辈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耳。”薄责人就会让自己更仁厚,让自己的胸襟更扩大。这是重要的修身方法。所以他总结一个人胸怀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

“扬过于公庭,规过于私室”正是这种写照。

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指好汉的意志非常坚强、坚韧不拔,困苦挫折面前不低头。牙齿都被打掉了,满嘴是血,将牙齿与血一块儿吞下肚。

人的一生,难免不受到挫折、受委曲,甚至刻意打击。面对这种情况,百人百样,有委曲痛哭的、有破口大骂的、有到处申诉的、有懊恼不己的、有怨天忧人的……总之,都算人的正确反应。

但是,曾国藩在遭受屈辱挫折时,从不对人言及自己心中的苦痛。为什么?不诉苦,这是一种不示人以弱、不求人怜恤的强者风格,是一种化悲痛为力量、跌倒了再爬起来接着干的倔强性格。“打脱牙”,就是失败了;“和血吞”则是不在人前示弱,将仇恨埋在心里,下次再来较量,这是男子汉所为。这种性格,我很佩服,也尽力做到。

凡有人群之所,凡处竞争之地,如官场,如战场,如商场,如考场,即便是最缱绻最软性的情场,也不相信眼泪,它们都相信实力!哪怕连“运气不好”这样的话也不说。若有这样的思想,便是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便是在换取别人的廉价同情。这是软弱无能的表现,是没有出息的。有出息的强者,就是曾国藩所说的“一个字不说,咬定牙根,徐图自强。”

我常想,强者,决不是事事强,时时都强,他必定有遭受挫折的时候,有失意的经历。古往今来,人们大多数在胜利来时才看到谁是强者。其实,真正的强弱早在如何面对挫折和失意时便见分晓了。

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曾国藩《曾国藩家训》“天下事,有所利有所贪者成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者成其半。是说,天下的事,因为利益和贪婪欲望去做的,有一半人;因为一时激愤和被逼无奈去做的,也有一半。意思是:很多事情都是靠激愤(激励)和逼迫才完成的,其实说的也是动力和压力。

小时候的曾国藩和所有孩子一样,并非天资聪颖,其智力甚至可以说是中下水平。但是,曾国藩的成就却超过很多聪明人,这得益于曾国藩的勤劳和坚持。可以说,正是不断地坚持、不断地熬,曾国藩才从一个普通人逆袭成了一代完人,一介君子。他在给儿子的一封家书中写道:

“余于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工夫,尔不可求名太骤,求效太捷也……

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

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

不特习字,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曾国藩给我们指明了做事的方法:

不断精进,一步步走,不要急躁,要慢慢熬。

被击败、被轻视、被羞辱,未必是坏事,反而因此被激发小宇宙,逼出战斗力,往往也能成大事。真正让人折服的不是你争出来的,而是你被熬出来、被逼出来的格局,内涵,底蕴,境界,以及平时为人处世的风骨让人臣服!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读书人,第一要有志,即读书是为了帮助其实现有益于世人的宏伟志向,第二要有识,即明白书中的微言大义,第三要有恒。即要想读书有成,必须坚持不懈。

立志是人生的成功之本。苏轼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王阳明说:“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

志是人生目标的选择,志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因此,立志要高远,持志要恒久。只有远大的志向,才能不断地激励人们奋发向上,有所作为,从而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我超越的品性。

曾国藩常常告诫子弟们不可立志不坚,不可立志不真,要真立志,立长志。奋力前行,坚持不懈,不过一两年的工夫,自然会有无形的长进。言语沉稳,举止端重,则品德性情自然就会有所长进。文章有峥嵘雄伟的气象,则学业有长进。

曾国藩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立志已定,便要付诸实践,这时就需要在“恒”字上下功夫。所以,一旦立定了志向,就必须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曾国藩初到京师时,未免六神无主,导致心神不宁,于是发奋立志,改名国藩,暗寓“为国藩篱”之意,以实现“澄清天下”的宏愿。并做《五箴》以自励:立志、居敬、主静、谨言和有恒。

曾国藩不仅将有志视为取得成功的首要品质,而且主张治学的目的应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因为有了修齐治平的宏志大愿,才有了后来曾国藩历经乱世、再造中兴的辉煌事功。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原文]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即以余生平言之,三十岁前最好吃烟,片刻不离,至道光壬寅十一月廿一日立志戒烟,至今不再吃。

四十六岁以前作事无恒,近五年深以为戒,现在大小事均尚有恒。即此二端,可见无事不可变也。

尔于厚重二字,须立志变改。古称金丹换骨,余谓立志即丹也。

意思是:人的气质,由于天生,本来难以改变,只有读书才可以改变它。古代精于相面的人,都说读书可以改变骨相。要求得变骨相的方法,必须先立下坚定不移的志向。

就拿我的生平来说,三十岁前最爱吸烟,片刻不离,从道光壬寅十一月二十一日立志戒烟,至今没再吃烟。四十六岁以前做事没有恒心,近五年以来深深以此为戒,现在做大事小事都有恒心。就这两点,可见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改变的。

你对于“厚重”二字,须立志,改变过去的缺点。古人说金丹换骨,我说立志就是金丹。

作家蒋方舟有句名言:“多读点书,要不然你的三观是由你的亲朋好友决定的!”这句话听起来很扎心,也让人醍醐灌顶,可见读书学习能够增长见识,提高认知,通过独立思考和感悟来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观。

培根在《论读书》中说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所以读书学习对人的价值观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我们古代的先哲圣贤也告诫人们多读书,继而改变自身思想和气质。比如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经典书籍,犹如和许多伟大而高贵的灵*交谈,我们可以从他们那里获得经久不衰、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正确价值观。而且,我们读的书越多,懂得道理越多,视野和格局就越大。因此,读书越多的人,越能感觉自身渺小和无知,继而谦卑低调做人做事。

正如梁文道在《读书的意义》中说道:“读书就是要挑战自己原来相信的东西,颠覆自己的认知。当我们读书越多,越知道自己的限制。”

所以说,我们不断读书,读好书,就是不断继续营养,完善自身局限,纠正自己错误,使得价值观越来越符合亘古不变的“大道”,也能越加接近真理和成功。真正会读书的人,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古语有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静下心多读点好书,充实自己的灵*,熏陶自己的气质,培养起独立的价值观。朋友们,您觉得呢?

1
查看完整版本: 曾国藩人生格言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