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原因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那些耳熟能详的半句名句一
TUhjnbcbe - 2023/10/30 17:57:00

生活中,总有很多的名言警句一直在被反复提起,有些激励着我们,有些被当作劝进和规矩一直传承着。慢慢地,我们也知道了这些“著名”的句子,有时用它来鼓励自己,更多的时候是用来教育他人。

传诵了很久,或许有一天我们突然要看看它们的出处和完整的句意,也可能就理解了“断章取义”的真实含义了。

知识就是力量

这名话,以往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会做为一种对学生的“鞭策”用语,时常会挂在老师或者是家长的嘴边,有些更甚至会挂在学校走廊和教室的墙上,希望能成为学生们的“座右铭”。说了这么多年,我们其实是简化了,而且把最重要的部分给简化了。这句很有名的话是英国的哲学家培根说的,但我们只截取了一半,完整的是:知识就是力量,但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的技能。培根是一个注重实践和科学实验的人,所以更看重所学和所知的应用和转化。我们截取了前半句话,目的是激励自己或者是别人去努力获取知识,这其实本身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学习的最终落脚点应该是运用知识去改变原有的错误或不当的行为,让生活越来越趋向于合理。如果只是片面追求知识的获取,脱离应用和转化,可能我们所获取的就不是知识了,而只是前人的经验总结和经历积累了。

春宵一刻值千金

这句话常被误解为一些俗套和不好的“联想”了。当初“苏大才子”的《春宵》全句是这样的: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沈沈。本意是说春天里的时光最美好,也最宝贵,一定不要浪费时光。后来,不知怎么的,这个“春宵”本来是春夜美景的时光就被“刻意”地曲解成了一些“暧昧”不清的含义了,用法上也发生了变法。本来苏轼是用诗来对那些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进行谴责的。结果,传来传去,倒只留下一句曲解一直传播,更是常被用在一些“风花雪月”的场合,完全背离了苏轼当初劝人“珍惜时光”的初衷。

百善孝为先

这名话也是我国儒家传统的一种体现。孝是一种本分,也是最起码的社会责任和家庭道义。所以中华文化中也有一部分专门来说“孝”的,比如有《孝经》,和《二十四孝》等。当然这些当中有绝对和夸张的成份在里面,也不是都对的。这句话完整的应该是: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这是对于孝比较完整的表述。“孝”最真实的就是体现在自己的心中,时刻有为父母着想的心,体谅父母的难,分担父母的苦,挂怀父母的冷和热。有“心”才会表现出真正的“孝”。比如说封建时代的帝王,每天对自己的母亲都要去“慰问”和“礼拜”,但基本是一种形式,内心其实根本没有一丝的“温存”,全是权利和猜忌,甚至有些干脆还下“*手”。这些帝王的母亲们物质生活肯定是很好的,但没有了“孝心”的日子,过得也是清苦甚至是凄凉的,形式上的“恭顺”只是做出来的样子,和“孝”没有任何关系。如今可能也有这样的情况,父母在时,经常以各种理由来“搪塞”和父母见面的次数和时长,兄弟姐妹多的甚至互相推诿对父母的赡养责任,等父母不在了又大张旗鼓地操办“丧事”,在众人面前扮演“孝子贤孙”,其实这是多么的“不孝”啊。

百无一用是书生

这句话多半是读书人用来自嘲用的,特别是处在乱世或者是不得志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些读书人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原来,这句话也是一种对自己郁郁不得志的一种发泄。清朝诗人*景仁的《杂感》: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这就是一个多年苦读的人的感慨和“牢骚”,修仙不成,功名不成,社交也不成,真得是“一无事处”了。现在当然不一样了,都在讲知识改变命运了,读书当然是非常有用的,而且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也是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机会。有几年在某些地方可能也出现过排斥过读书的事,觉得读那么多书没用,不如趁早去挣钱来得更实在,现在证明那样做多半是行不通的也是不能长久的。重要的还是要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不光是用知识来“填充”自己,更要让知识成为自己的“工具”,开拓自己的生活。

有些话我们常听,也经常鼓励着曾经奋斗的人们。听多了,有时候可以仔细琢磨一下,或许它原本的意思对我们的启迪更有实际意义,也更能长久激励着我们前行的步伐。

1
查看完整版本: 那些耳熟能详的半句名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