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王京生04:01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首届全民阅读大会的贺信中指出,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中华民族自古提倡阅读,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塑造中国人民自信自强的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读书看起来是最平常、最普通的事情,也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事情,但关乎个人、城市、民族和国家,绝不能等闲视之。
阅读是实现个人价值和梦想最重要的基石读书是一种静穆的伟大。对个人而言,全民阅读就是要让“以读书为荣”成为我们的价值观念,让“以读书为乐”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让“以读书为用”成为我们进步的阶梯。只有构筑形成这样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进步阶梯,人的一生才能收获精神上的充实、幸福与美满。
一、树立“以读书为荣”的价值观念
尊重知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阅读则是获取知识最基本的方式和途径。在古人看来,读书超脱了现实生活的限制,着眼于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完美,着眼于对知识的渴求和尊重,着眼于对家庭和国家的责任,因而他们以读书为荣。在古代,读书往往与人生志向、气节联系在一起。中国的仁人志士“先天下之忧而忧”,他们通过读书将个人与社会、国家、民族紧密联结,认为读书是实现人生抱负、彰显人生价值的基本途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如此浩然正气,超越个人名利得失,直至今日依旧振聋发聩。
二、培育“以读书为乐”的生活方式
读书除了提升个人修养外,应成为寻求快乐之源的生活方式。人终其一生在追求幸福,“读书”无疑是幸福最重要的一个源泉。
读书之乐,乐在求知。人生而有好奇心、求知欲,读书首先能满足人获取知识的天然欲求,带来“知道”“明理”之乐。
读书之乐,乐在审美。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学习”对人生的意义,能上升至审美情调的层面。宋元学人翁森所做组诗《四时读书乐》,以四季读书的不同感受,呈现了读书之乐。春天“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夏天“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秋天“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冬天“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这饱含着快乐、气节与风骨的意象,带来审美的妙趣与情调。
读书之乐,乐在心灵。伊萨克巴罗说:“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至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慰藉心灵的朋友、老师、伴侣等,都在书中与你心灵相通、共鸣共情。法国作家阿兰将读书与做梦相提并论,读书的乐趣在于阅读过程中神思飞扬、了无羁绊,依着文字寻找心灵放飞的家园。
读书之乐,乐在表达。读书带来的表达之乐,在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等诗句,都得以生动体现。
总之,读书里有美学、有诗意、有想象、有哲思,能给我们求知之乐、审美之乐、心灵之乐、表达之乐,但读书之乐远不止于此。
三、搭建“以读书为用”的进步阶梯读书对人而言,除了满足精神需求,还为实现人生价值铺路,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在知识时代,读书是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
读书是实现自我、跨越阶层的阶梯。读书帮助人们积累知识、获取经验,增长智慧和才干,使人走上进步的阶梯,实现人生目标。正如高尔基所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打破阶层固化的有效途径,中国很早就以科举方式选拔人才,让贫寒子弟以读书改变命运。如今高考依然是中国社会打破阶层固化、实现人才流动的基本举措,是个人迈向成功之门的通道与阶梯。
读书是学以致用、兼济天下的工具。读书可以陶冶性情,观察世风民情、考见治理得失,可以结交同志、切磋砥砺、提升群体素养,可以“怨刺上*”,即温柔敦厚、不卑不亢地向执*者进谏、提出建设性意见。从个人到社会再到国家,从为人处世到社交雅集再到治国理*,读书是从多方面成就人生的必由之路。人只有通过阅读学习专业知识,才能掌握技能、安身立命。同时,读书时获得的各种诗意感受,或优雅淡泊、或宁静高远、或欣欣向荣、或活泼欢乐、或清新平和、或馥郁清幽,能够让我们身居闹市或于嘈杂浮躁中“诗意地栖居”。
读书是提升气质、塑造三观的途径。除了具体的“学以致用”,读书还具有“无用之用”。古代读书最基本的目的和作用在于“修身”,以无限接近“君子”的品性。曾国藩“唯阅读能改变气质”,苏轼“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描绘了读书带给人的气质变化。
培根《谈读书》中写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性格就包括从阅读中塑造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读书使我们形成高贵的灵*和思想。
全民阅读:城市文明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年,深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这项荣誉是该组织授予全球城市在全民阅读领域的最高荣誉,深圳是迄今世界上唯一获得这项荣誉的城市。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以来,持续推进全民阅读,还在“阅读”上创造了一系列的中国“第一”。
深圳是国内第一个建造大面积书城的城市(年);第一个推广“全民阅读”开展“读书月”的城市(年);第一个提出“文化立市”建设“图书馆之城”的城市(年);第一个建设“24小时书吧”的城市(年);第一个成立阅读联合组织的城市(年);第一个发布“城市阅读指数”的城市(年);第一个提出建设“一区一书城、一街道一书吧”的城市(年);第一个“为阅读立法”的城市(年);第一个开展儿童早期阅读项目“阅芽计划”的城市(年)等等。在这“唯一”和一连串“第一”的背后,是深圳市民和*府对阅读的一系列认识决定的。
一、深刻认识城市的本质深圳的起点是经济特区,深圳为何与读书有深厚的不解之缘,以至于它在短期内,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这与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分不开,也与深圳的建设者、领导者对城市概念的思考分不开。
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深圳市委、市*府看到了文化的力量,深刻地认识到城市之间的竞争,已经从过去的拼经济、拼管理,进入了拼文化的阶段。文化成为决定城市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和核心竞争力,成为城市的特色与魅力所在。这是世界城市发展的基本逻辑,而最终起关键作用的是文化。正是因为形成了这样的城市文化观,深圳将“文化发展”定为城市发展的主题,迈向“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的时代。
基于这样的认识,深圳率先开展“全民阅读”推广工作,首创阅读文化品牌“深圳读书月”。年11月1日,首届深圳读书月启动,自此开始全民阅读推广的长期探索与实践,至今已成功举办了22届,以“高贵的坚持”培育了读书向学的城市风尚。年、年,两次由中宣部牵头举办的全国全民阅读经验交流会在深圳召开,均高度肯定了深圳全民阅读在全国所产生的品牌效应和示范作用。在第20届深圳读书月启动仪式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文化助理总干事班德林先生发来贺信,称赞深圳:“这座建市历史只有40年的城市,已坚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长达20年,成果斐然,让人惊叹。”中国出版协会常务理事长邬书林评价道:“深圳是全国全民阅读活动开展最早、效果最好、影响力最大的代表性城市,书香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截至目前,深圳已连续6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这与城市浓郁的书香氛围是分不开的。
二、以阅读涵养城市文化深圳的起点是经济特区,同时是一个新兴城市,城市的建设者主要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曾经的深圳,被某些人诟病为“文化的沙漠”。深圳市委、市*府一直致力于实现城市文化发展的华丽蝶变。探索中,深圳明确了“用读书压制浮躁,用读书驱除粗俗”的发展战略,这也是深圳提倡读书活动的起点。
“文化深圳,从阅读开始。”从此阅读成为深圳文化的一张闪亮的名片,深圳不断追求着更高的文化品质与格调,不断创造着创新型、智慧型、包容型、力量型城市文化新的繁荣。阅读贯穿了深圳文化建设的起点和发展的始终,深圳通过阅读熔铸了强大的文化基因。
深圳市委、市*府高度重视全民阅读工作,坚持把全民阅读作为推进“文化立市”“文化强市”战略的基础工程,在全国率先把全民阅读提升到市委、市*府决策规划范畴,作为城市重要的战略选择。年,深圳市委、市*府发布了《关于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快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随后深圳读书月组委会根据《意见》制定了《深圳读书月发展规划(—)》,为推动全民阅读尤其是深圳读书月的全面、深入、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指导和保障。“*府倡导、专家指导、社会参与、企业运作、媒体支持”的运作机制被誉为我国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圳模式”,能科学高效地联动*府和民间力量,调动企业、媒体、社会机构、阅读组织和广大市民的积极性、能动性。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不过42年,却用一半以上的时间,持之以恒地推进全民阅读,全民阅读的种子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根脉和基因,彰显了经济特区在文化上的高远追求、高贵品质。在推广全民阅读的进程中,深圳不断探索培育先进的阅读文化理念,深圳读书月多年来的年度主题以及因此而流传开来的阅读理念一直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