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公元年,西罗马帝国于年灭亡,东罗马帝国于年灭亡)的分裂,基督教内部结构借此机会得到了稳固,加上理论的统一,教会成了至高无上的组织,可以说是“国中之国”,这为经院时期的到来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其实中世纪的文化基本上也就是一种宗教文化。)
罗马帝国的疆域卡尔大帝统治的法兰克王国版图从西班牙延伸到多瑙河,法兰克王国虽然只存在很短的时期,但使得欧洲在精神上实现了统一,拉丁语成为当时最广泛的语言。后来,德意志势力向东部扩张,皇权地位至高无上,教皇的地位也日益巩固。
随着经院时期的开始,我们这场哲学历史之旅移向了欧洲的西方和北方。正如她的名字一样,经院时期哲学是在寺院学校中成长的,而且当时的哲学也只服务于宗教。整个经院时期,哲学始终是神学的“婢女”。与经院时期相比,教父哲学家的任务就是建立一套完整的教义体系。经院哲学家所见到的是一个已经基本完成的教义,他们的任务就是如何让这个体系广泛的传播。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世界从“黑暗时代“(-年没有皇帝统治)苏醒过来,中世纪的人们开始认识古典哲学,但早期的认识非常有限。直到经院哲学中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被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翻译之后才为经院哲学家所知。
一、早期经院哲学(共相之争)
所谓“共相之争”就是我们在前面所说的关于一般和特殊的问题,究竟特殊和一般哪一个具有更高的实在性。这个问题贯穿了整个中世纪,在早期经院哲学中是最重要的问题,而且也没有得出结果。
总的来说,早期经院哲学关于“共相之争”主要是两个观点:
实在论:认为一般事物比个别事物具有更高的存在性。唯名论: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正的存在,一般概念只是我们理智之中的一个名词。1、实在论的代表
厄留根纳:他认为,真正的宗教就是真正的哲学。安瑟尔谟:他认为,理性必须服从于信仰,没有信仰就没有正确的认识。威廉:实在论走到极端,认为只有一般的中概念才是真实的实体。也就是说只存在“人类”这样共相的概念,而不存在特殊的个体的某个人。2、唯名论的代表
洛色林:他说,只有个别的事物才具有客观的实在性,一般概念只是人在总结个别事物之间类似的特征时得出来的概念。不存在共相的“白色”,只存在具体的白色物体。他的这种思想在当时与“三位一体”的教义相违背,因为按照唯名论思想,圣父、圣子、圣灵只能是三个个别的实体,“三位一体”只能是抽象概念而不能作为实体存在。这使得洛色林与他的唯名论被教会禁锢。
3、阿伯拉尔的暂时解决
阿伯拉尔年出生于法国南特,历史上他有名不是因为他的哲学和思想,而是他与修女爱洛依丝的故事,卢梭就是根据他们的故事创作了《两个情人的书简》。在哲学史上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共相问题上。
阿尔伯特的观点是:共相存在于事物之中。一般由个别所体现,个别事物之间存在差异。
二、中世纪的阿拉伯哲学和犹太哲学
1、阿拉伯哲学
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公元-)是一个宗教预言家和国家革新者,他在*治上和宗教上统一了阿拉伯大沙漠的各个部落,伊斯兰文明达到了空前的辉煌。随着阿拉伯人紧密接触被征服者的文化,两种文化便出现了混合,所以伊斯兰文化并非纯粹的阿拉伯文化。公元前8世纪开始,东方阿拉伯世界伊斯兰学者的翻译使得古希腊的哲学和科学进入阿拉伯,印度的文化也是这样的方式传入。由此形成的阿拉伯-希腊哲学,是欧洲中世纪基督哲学了解希腊哲学的途径,尤其是对亚里士多德的深入了解。
阿拉伯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主要吸收了柏拉图和新柏拉图主义的思想;第二个时期则是亚里士多德权威性的显示。(我们不再叙述阿拉伯哲学的主要人物)
2、犹太哲学
公元年,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最后家园被罗马人毁灭。他们背井离乡,但是仍然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宗教文化和民族传统。在西班牙,犹太人获得了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在那里,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能够彼此宽容、和睦相处。
伴随着伊斯兰文化的发展,犹太教在这一时期也产生了一种哲学,它使自己的宗教教义与希腊哲学思想融合在一起。对基督教哲学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中期经院哲学——鼎盛时期
伊斯兰教与西方世界的接触使其成为西方世界认识古希腊哲学的媒介。12世纪时,形成了一个翻译潮流,人们将许多翻译成阿拉伯语的希腊著作又翻译成拉丁语,同时阿拉伯语的原著作也被翻译。
这一时期的特点
亚里士多德的统治地位:从十二世纪开始,通过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传播,亚里士多德的全部著作开始被欧洲人了解,尤其是他此前鲜为人知的形而上学和物理学著作。-年期间,教会还严禁研究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科学,但过了二十年之后,就规定每个人必须阅读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地位和声望如此之高,有人把他看成基督教先驱,被看成一切尘世智慧的、不可逾越的集大成者。合一:自然、人、灵*以及超凡的世界被囊括在一起。在神学领域,就是所谓的《箴言集》,由彼得·朗巴尔德所写。大学和修会:中世纪中期,刚刚兴起的大学是超越民族界限的文化机构,哲学在这里找到了归宿。多明我修会(创建于年)是神学和哲学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场所。经院哲学中期代表人物
1、大阿尔伯特
他于年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在帕多瓦大学学习自然科学、医学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后来加入了多明我修会。年被任命为雷根斯堡的大主教。下面叙述的托马斯是他的大弟子,继承了他未完成的事业,他们的哲学体系和结构基本一致,所以我们只叙述托马斯的思想。
2、托马斯·阿奎那
托马斯思想的出发点是基督教关于上帝、世界和人的基本学说,托马斯的著作被收藏在一套文集中,并进行了如下划分:
亚里士多德注释哲学著作神学大全问题集关于基督教教义的短文论辩集法律、国家和社会哲学著作对圣经的诠释著作主要思想内容
关于知识与信仰关于知识,他认为存在一个合乎规律的现实世界,而且我们能够认识这个世界。他确信人们能够获得真正客观的知识,而不是如奥古斯丁那样认为现实世界只是人的精神产物。关于信仰,他始终相信真理只有一个,是来自上帝的,人获得最高真理是被动接受上帝的恩赐,也就是说理智高于意志。信仰和知识是不矛盾的,他说信仰的秘密存在于哲学和形而上学之上的世界之中。上帝的存在与本质托马斯认为上帝的存在是可以通过理性证明的,他分别从事物运动、动力因、可能和必然性、事物的真实性、世界的秩序五个方面来论证了上帝的存在,这些证明是以亚里士多德和奥古斯丁的学说为基础的。人与灵*这个方面也是以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为基础,他认为灵*是赋予一切生命现象以形式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理性灵*是人的肉体的本质形式。人的灵*是一种非物质的纯粹形式,不会随肉体的消亡而消亡。
我们不再叙述其他内容,因为他基本上都是在整理前人的思想······3、但丁
但丁于年出生于佛罗伦萨,但丁理想追求的情人贝亚特丽斯过早夭折,激发了他的艺术创作热情。由于*治原因,他受到故乡城市的驱逐,过着动荡不安的流亡生活,年,他在拉文纳去世。
但丁的主要著作《神曲》描述了他在罗马诗人罗吉尔的引领下,从地狱经过炼狱最后到天堂的历程,关于历程的具体内容感兴趣的读者自行了解。在自然科学领域,他主要表达了阿尔伯特的思想,在神学和*治领域,他主要表达了托马斯的思想。
但丁的《神曲》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不朽之作,像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将正在衰落的中世纪时代中人们思想和感情浓缩于其中。在过去了的古希腊时代,有伟大诗人荷马,在文艺复兴时代,有伟大剧作家和诗人莎士比亚,而但丁,则是中世纪的伟大天才诗人。
四、后期经院哲学
1、罗吉尔·培根
培根的著作很大一部分都是针对中期经院哲学家及其哲学的职责
第一:他认为过去最伟大的哲学家就是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异教徒”。经院哲学家们缺乏他们的语言知识,根本不加理解就翻译。
第二:他认为中期经院哲学家缺乏足够的数学知识。对培根来说,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
第三:他指责中期经院哲学家的方法,他们一切都以权威(《圣经》、亚里士多德、教父)为依据,并试图通过逻辑来推理。培根主张所有问题都应该以直接经验为依据。
在光学方面,培根的几项发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他远远走在了时代的前面,这标志着西方思想进入了一个转折期,中世纪即将结束,现代自然科学的时代即将来临。(后面将会看到天文望远镜的发明对世界的推动)。
2、邓斯·司各脱
他出生于年,死于年,活了不到四十岁。他是英国方济各修会的僧侣,是中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是所有时代思想最深邃的形而上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和托马斯·阿奎那区别明显,他的思想中蕴含了哲学与神学的分离,而他自己是偏向于哲学的。
他认识到,神学和哲学(亚里士多德)不可能达到完美的统一,并指责将神学和哲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在精神上,他促使了神学和哲学的分离。
关于一般与特殊,他与威廉·奥卡姆一致;关于共相问题,他是一个实在论者。关于理智与意志的问题,他认为意志高于理智,正好与托马斯相反。他认为,意志是自由的,人不完全是某种消极和惰性的东西,人的幸福在于按照人自己的自由意志行动,而不是沉思上帝。他强调了人的主动性、思想的独立性。当然,上帝的意志也是自由的,世界被创造成什么样子是上帝的意志而不是自然的善或者恶。邓斯多数情况下的思想不是针对学说,而是求证的方法。也就是说邓斯和其他人的思考不一样,他思考的是思考这件事情本身,将注意力从思想的客体转移到思想本身的形式、方法和可能性上面,历史上这样的思想家总是能够促进思想飞跃发展。
3、奥卡姆的威廉
威廉与年出生于奥卡姆,他所实施的唯名论对经院哲学的冲击更大于前述两位思想家。早期唯名论遭到教会谴责是因为洛色林的唯名论与基督教三位一体的教义冲突,由于基督教经院哲学的方法是不观察自然,认为所加的知识都来自古代权威,古代权威中已经包含了所有的信仰和教义。由此一来,一旦唯名论与古希腊思想相结合,定会冲击教会的地位。
共相问题上,威廉认为个别事物本身就是实在的,一般概念只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观念和思想,人的一切认识也都是从个别事物开始的。威廉从他的唯名论来解释亚里士多德,认为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学并不是对事物本身的划分和把握,只是对我们附加在事物身上的符号的划分和把握。
为了避免他的唯名论被应用到基督教义中的威胁,一开始他就把信仰的神秘性排除在理性的把握范围之外,将整个神学都排除在理性的理解范围之外。
对于威廉来说,上帝三位一体和人格化的教义是超越理性的,是反理性的,我们没有任何理性的证据。因为经验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就不可能拥有关于上帝存在的经验,因此也不可能获得关于上帝存在的确切知识。他在神学和科学之间划出了一条分界线。威廉抨击了宗教的世俗化和教皇贝尼法兹八世的世俗权力*治,他援引耶稣和使徒作证,要求教会放弃世俗权力。
奥卡姆的这些言辞,他自然会受到攻击,他被当时住在阿维农的教皇监禁,后来逃出来,逃到了慕尼黑,在教皇的*敌巴戈利亚的皇帝那里得到了庇护。奥卡姆对皇帝说过一句话:请你用剑保护我,我将用笔保护你。在威廉唯名论的影响下,经院哲学在数百年里建立的神学和哲学、信仰和知识之间的纽带终于断裂了。年,奥卡姆·威廉在慕尼黑去世。
从那时直到当代,一方面是知识、哲学、科学,另一方面是信仰、宗教、神学。两方面按照自己的规律各自发展,很长的时间内信仰和知识几乎终止,这样的分裂状态,也贯穿于我们的整个现代文化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