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文
首席人物观,作者
小满,编辑
尹磊
时至暑期,在线教育偃旗息鼓。
从线上到线下,往年铺天盖地的广告投放急速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资本撤股、公司裁员的负面消息。
鸡娃的焦虑不再四处弥漫,K1教育的行业激烈内卷踩下急刹车。
自从解决了温饱问题,“让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经典语录,成为了一大群家长的基本常识。
升学的焦虑,犹如一场巨大的瘟疫,在人群中一传十、十传百的不断传染,就像电视剧《小舍得》中坚持开明教育的宋佳,最终也不得不被裹挟着加入到鸡娃的战争。
互联网构筑了更加广泛而紧密的人际网络,也让情绪的传导变得愈发迅速,最终的结果就是,群体焦虑感易于归纳,也易于捕获,成为一片可开掘的商业蓝海。
将焦虑转化为真金白银,成为一门手艺,从早年的周鸿祎、罗振宇流传到后来前仆后继的创业公司和KOL手里。
焦虑已经成为某种商业逻辑的前提。
01鸡娃经济
每天下班后刷手机的时候,孙静雯都会收到关于幼儿辅导的内容推荐。
90后、银行职员、有一个两岁女儿,关于她的所有关键信息,早已滚动进辅导机构的大数据计算中,她具有明确的用户画像,她“需要”什么,平台很清楚。
孙静雯起初并没有在意这些,只是当做垃圾消息一划而过,但看得久了又会觉得有些好奇,从她点入推荐内容的那一刻,“潘多拉魔盒”悄然开启。
“焦虑”开始潜移默化地生效,“我是不是给孩子启蒙太晚了?自己做的不够好会不会影响孩子的未来?”孙静雯回忆说。
在主流的社会关系中,有一些很难忽视的现实:“总有一些比自己优秀的人,活得比自己更努力。”每每想到这些,孙静雯就坐立不安。
在孙静雯看来,“海淀妈妈”当中有很多都是“考一代”,没有人比他们更清楚考试所带来的阶层变迁,她们给孩子从小就报了各种启蒙班,从数学、语文到思维、英文……
竞争从孩子的幼龄就已经开始,而这些难以回避的比较,都让孙静雯从一个佛系妈妈,变成了一个忙碌的鸡娃家长,每当受到别人夸奖,她还不忘谦虚:“我这才哪儿到哪儿啊,你看看人家的孩子,现在都是一个孩子,不重点培养能行嘛?”
在中国很多城市,也正是像孙静雯这样的宝妈群体,支撑起了数家体量巨大的课外培训机构。
根据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00年度中国在线教育投融资数据报告》显示:00年中国在线教育领域的融资总额超过.3亿元,同比增长67.37%,这要比年到年四年的融资总额都要多。
在线教育的广告投放也异常凶猛,据业内人士透露,在00年的暑期,猿辅导最多一天在头条上的投放量就有多万元。
乔文文在河北保定的一家国企上班,原本秉持快乐教育理念的她,在刷到同龄孩子钢琴比赛拿奖的视频后,给儿子一口气报了5个课外兴趣班:“中国的现状就是所有人都在超前学习,大家都在学,谁敢让自家的孩子不学?”
当下的教育语境中,家长将孩子的成绩与阶级跃升的焦虑进行捆绑,在重金培养下一代的同时,自身的社会生存焦虑也会得到变相释放。
进入01年,监管政策“靴子落地”。3月,全国两会期间,有教育行业人士提案取缔校外培训机构。
4月以来,高途课堂、学而思、新东方在线等校外培训机构受到顶格罚款,随后,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开始施行,该法律规定幼儿园、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对学龄前未成年人进行小学课程教育。
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年提出了人类的的需求层次结构,其中包括了五级模型,从层次结构的底部向上分别为:
生理(食物和衣服),安全(工作保障),社交需要(友谊),尊重和自我实现。
毫无疑问,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缺陷需求之后,人们一定会竭尽全力的满足增长需求。
这也就像那些求成心切的家长,他们一定还会想方设法绕开监管的禁地,即使需要支付昂贵的学区房贷款,依然也会在鸡娃的道路奋勇前进。
0知识焦虑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
在几百年后的商品经济时代,知识不再直接等同于力量,而是被金钱和资本取而代之。
在今天的社会,把知识做成付费产品,换取金钱,这或许是对培根名言的最生动实践。
进入后博客时代,碎片化信息变成主流媒介,人们痴迷于浏览字的微博、15秒的短视频、就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