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原因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读者来信丨我为什么还在读书
TUhjnbcbe - 2024/4/8 9:02:00

世界读书日

你有多久没有好好读一本书了?

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人民美术出版社发起了“我为什么还在读书”故事征集活动,我们收到了很多读者来信,在信中,他们分享了自己与书籍的故事。他们之中既有教师、设计师、博物馆工作者、高校科研人员,也有艺术爱好者。在这个美好的四月,让我们一起探寻书籍和人的关系,并记录下那些仍在与书为伴的人在阅读中的点滴情绪。

日复一日的忙碌让你总无暇于厚重的书籍,忙碌之后的短暂清闲,又要交付于喧闹的声色,而非寂静的纸页。海量的信息通过网络涌入脑海,有了“无限”的互联网,你似乎不再需要一本“有限”的书籍。在地铁上,你撞见一个拿着书的青年在嘈杂晃荡的车厢里凝神细读;在朋友家里,你看见桌面摊开的书上有密密麻麻的笔记。这些时刻,你会想:他们为什么还在读书?

这六篇来信,告诉你答案。

《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大红袍”系列)

教师

这是一个每天都要与书打交道的职业,阅读、理解,然后去教育,这是所有教师的日常工作。那么在工作之外,他们为什么还能保持对阅读的热情,毫不倦怠地跃入书海呢?

谌明:读书是为了求知的乐趣

教师职业有一个情况是“教然后知不足”,同样的内容上过多次就会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了如指掌,用三两句话就能化解过去。课听起来顺畅丝滑,可是总感觉少了些生命,没有了求知的趣味。这一问题让我走向持续阅读。

近几年短视频已经深入了我们的生活,在课堂上我也经常运用短视频来丰富教学,效果很好,但创意是很难产生的。短视频用重复的音乐、画面使大脑不断重复愉悦感,这种快乐很容易也很短暂,反而会损害注意力,让心躁动不安。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带着大家开始阅读,从绘本读起,在教学中引入绘本资源,看图分析,沿着书的脉络一点点探索,感受发现的乐趣。读书求知的乐趣又回来了。

我最爱的还是图画书、“小人书”,《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小人书读起来比较容易,兴致来了我还会带着大家描摹两笔。读书让大家脑海里有了故事,眼睛里就有了探索的光芒。

或许是职业自带的属性让我钟爱书籍,不过读书终归来说是一件正经事,开卷有益,读进去了就会带来独特的思考。生活的改变,或许就是从特殊的念头和独特的眼光开始的。有了这些你未必能改变世界,但是一定可以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和艺术家。

《美育》读本

设计师

设计师是一个需要不断找寻灵感的职业,灵感乍现往往不是一个偶然的瞬间,而是日积月累的知识终于找到突破口。读书如何影响一个设计师的人生,陪伴他漫长的成长历程?

韩炳越:在书中我寻找到了人生方向

读书陪伴了我的一生,把我从一个农村的土孩子变成了可以为国家规划设计大好河山的专业工作者。书对我的一生太重要了,在书中我寻找到了人生的真谛和人生的方向。

我从农村长大,祖父和医院的中医。祖父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学者兼医者,从小就教育我要多读书。但是当时生活在农村,到县里去一趟很难,那时出版的书籍也少。印象中也很少有给小朋友出的书。只有一些“小人书”,倒是看得热闹。

小时候家里有一套年人美出版的八开精美画册——《现代中国画选(第一辑)》。里面有方增先先生的《粒粒皆辛苦》、吴作人先生的《齐奔》、李可染先生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等作品,我的印象特别深。虽然自己当时没有学过绘画,但是懵懂之中也能感受到人物、动物场景的美。那种透过画面的传神,让我受到了审美熏陶。

今年回老家,在老爸那里找到了这本画册,想起自己从小一有时间就翻阅它,不知不觉中这些高水平的艺术深入到我的内心。自己现在对书画的认识、品读、习练,都是深受这套画册的影响。想来也是因为这些名画的熏陶,自己才这么热爱所从事的城市设计和风景园林规划研究工作,在专业上也小有成就。真是好的作品影响人的一生。感谢人民美术出版社!

近年来买了很多本人美社出的书法、画册、图书等,每本书都是真水平、真论著、真作品,读来收获巨大,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和水平。好书真是名师,教我惠我!

读者收藏的《现代中国画选(第一辑)》(人民美术出版社年出版)

博物馆工作者

在奇妙的博物馆里工作应该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吧。快乐的工作加上快乐的阅读,便组成了欣然自乐的人生。

山中岛:每有会意,便欣然自乐

我为什么还在读书?其实也可以这样问:读书对我还有什么用?对于读书之用的问题,我首先想到的是中学时读到的英国学者培根的名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那时候觉得这些话似有道理,但是什么样的“理”?自己也是不甚了了。只知道当学生的时候,家长通常会告诫我们:要好好读书,以后考个好大学,将来找个好工作。于是自己认真读书,顺利考上了不差的大学,毕业后也找到了众人口中的好工作,成为亲朋好友眼中“有出息”的人。人生走到这里,可以说达到了家长所说的读书目的,书还读不读似乎无关紧要了。

但是,工作之后的我依然热爱读书。因为,读书不仅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也是一种自我娱乐的方式!

娱乐的方式有千万种,可以是声色之娱,也可是自读之乐。对此,五柳先生曾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而我则是“每有会意,便欣然自乐”。因为读书是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多获取一点知识,就会让我对这个世界和自己又多了解了一分,头脑就更加充实,心情随之变得愉悦,整个人因此充满了快乐!这不正是培根所要阐述的“理”嘛!

《中国美术全集》

高校科研工作者

科研工作十分有趣,每一次突破都能带来无尽的欣喜。但繁杂的资料、出错的数据,也常常让人感到烦恼。这时候,一本轻松而优美的艺术类书籍往往能让大脑得到短暂休憩。

李琪:书在等待与我们相遇的缘分

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我可以浑然忘我、津津有味地读进去任何一本书籍。我不拘时间、地点、场合,可以坐着读、躺着读、蜷着读、在飞驰的车上读、在烈日阳光下读、在昏暗的路灯下读······根据我的经验,就像人与人的相遇一样,书与人的相遇需要某种缘分。经典作品未必人人喜欢,但它却值得一读再读;通俗读物可能是草包一个,但也可能是璞玉浑金一块。无论什么书,都在等待与我们相遇的缘分。有一天读到萨特说,他就是忍不住读一读那些不入流的文学作品······于我心有戚戚焉。我不那么有负罪感了,甚至感觉自己就像一个隐身于故纸堆中的伯乐。

我从小爱读《连环画报》。《连环画报》以图文并茂的连环画形式,兼容故事性、趣味性、知识性和时代性来反映现实生活,给人以健康的情趣和美的享受。《连环画报》类的连环画杂志,是我家常年订阅的。最新一期拿到手,散发着墨香的书页、美不胜收的图画和文字,令人陶醉不已!

《连环画报》年第4期

艺术爱好者

喜欢艺术,也未必需要从事相关的职业,在人生闲暇之时钻研热爱之事,通过阅读艺术类图书和画册靠近美、欣赏美,岂不美哉?

崔书强:带着《美术日记》去旅行

我用《美术日记》戳记历史,带着《美术日记》去旅行,让邮票、邮戳、文字片段共同组成属于我的回忆。我习惯将涌向心头的文字变成《美术日记》中的片段,每天中午下班吃过饭,我就到附近的邮政营业厅加盖邮戳,留下珍贵的记忆,用心去做好每天的日记。

《美术日记》让我学会了敬重时间。时间是最有说服力的裁判者,一分一秒、一天一年,都在往复循环中植根落地。世界上既有伟大的创造者,也有我这样平凡的老百姓。只要每天有进步有成长,就有丰富多彩、别样幸福的人生。《美术日记》便能替我记录下这些平凡而美好的时间。

《美术日记》助力家风传承。良好的家风是形成社会好风气的基础,我用《美术日记》记录下平凡家庭的日常见闻。有良好的家风警句想法,先用笔赶紧写下来,斟酌完善后,再在《美术日记》上动笔记录,希望经过斟酌、提炼的《美术日记》,能成为教育子孙的成长手册。《美术日记》也逐渐成为我们家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美术日记》家庭教育作用的显现。

《美术日记》和章戳收藏相得益彰。不管是外出旅游还是外地出差,我都带着《美术日记》,找当地邮局加盖邮戳、纪念章成为我首要的任务。带着《美术日记》去旅行,记录下美好的回忆。

木铎之心,素履之往,未来的时光继续由《美术日记》相伴。人美之光普照心田,我将沉下心过好每一天。

《美术日记》

李英川:“小人书”伴随我成长

课外书籍对于现在的人们而言已经不算什么,我们都再熟悉不过。可是,在我的孩提时代,那时候大家的生活条件较差,课外书籍更是难见踪影。

在我的记忆里,我所看到的第一本课外书籍便是“小人书”。一天中午,父亲突然拿给我两本“小人书”,我接过书便高兴地跳了起来,随后就扭头钻进里屋看了起来。

看着书里面的图画和文字,每幅画面都是精心设计过的。人物的造型、神态都是精雕细刻的,画面减一笔嫌少,增一笔嫌多。这本由著名连环画画家孟庆江创作的《三打祝家庄》在我的童年刻下了深深的烙印。直到现在,我依然能够清晰记得《三打祝家庄》的人物造型。

“小人书”不仅使我喜欢上了读书,还帮助我喜欢上了绘画。我感谢“小人书”,是“小人书”成就我,是书籍助我成长。

《课本绘·中国连环画小学生读库》

米沃什说:“书籍将会竖立在书架,有幸诞生,来源于人,也源于崇高与光明。”也许生命会起伏跌宕,但书籍一直都在,默默地陪伴所有人类,无论年龄、不分职业。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书籍已经成为许多人阅读记忆中最闪亮的篇章,那些精彩的“小人书”、奇妙的绘本、精美的画册、严谨的论著,都曾被捧在不同的人手中,陪伴他们度过无数个清晨与日落。疑惑、困境在这些书中得到疏解,奇思、妙想也在点滴笔墨中找到共鸣。在未来,人美社将继续以诚挚之心陪伴读者,坚持做好书、出精品,为广大读者提供一片宁静而广阔的书海,让所有乐于读书之人,在其中扬帆徜徉。

等下一封来信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在美术学习、艺术教育、日常阅读、生活审美等方面您有没有什么疑惑或者独特的经历想与我们分享?

下一封来信的主题由您来定!您有任何想法或建议,均可发送邮件至remscbs

.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者来信丨我为什么还在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