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摘要]“四史”教育一体化建设,能够有效地贯通大中小学不同阶段,以系统化的观念和体系,教育引导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要构建大中小学“四史”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价值体系、理论体系、实践体系、保障体系,使学生从历史中激发信仰、汲取力量,激励青年一代立大志、明大德、担大任。
[关键词]“四史”教育;党史;历史思维;立德树人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每一部历史都是波澜壮阔的鸿篇巨制,每一部历史都是教育青少年的绝佳素材。在大中小学“四史”教育一体化建设中,以新发展理念为行动指南,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运用系统观念和方法,有助于学生学会历史思维、坚定理想信念、明确使命担当。通过构建教材一体化、课程一体化、评价一体化的实践体系和全员参与的协同机制、全方位共享的资源平台、专业化的师资队伍组成的保障体系,推动一体化建设落实落地,实现“四史”教育在大中小学当中螺旋上升、有效衔接。
构建大中小学“四史”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价值体系
大中小学“四史”教育一体化建设,能够有效地贯通大中小学不同阶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
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解决思想困惑,增强政治认同。“四史”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生动的史实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报国之志,使学生建立起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四史”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目的在于通过贯穿大中小学的“四史”教育,引导学生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筑牢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基,引导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四史”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目的还在于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思想特点、思维方式,系统地、完整地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引导学生及时顺应时代的变化。
帮助学生学会历史思维,明确使命担当,投身强国伟业。“四史”教育一体化建设能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走势,把握历史规律,探寻历史哲理。在一体化建设的浸、养、熏、育中,学生的历史思维逐步形成,明白如何从纵向思考,沿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看待当今中国的时代特征;明白如何从横向思考,站在世界历史格局中把握中国共产党的百年伟大贡献。在一体化建设的系统框架中,学生的使命担当逐步形成,明白“四史”是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奋斗历程,明白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在使命担当中充分展现和实现自我价值。在一体化建设的逻辑建构中,学生的时代坐标逐步明确,明白要顺应新时代的发展大势,自觉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明白要将思想与时代同行,在时代的熔炉中练就过硬本领,积极投身强国伟业。
构建大中小学“四史”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理论体系
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行动指南。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新发展理念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等重大政治问题,也回答了“四史”教育一体化建设中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要将新发展理念整体有机地融入一体化建设的实践当中,在教育目标上,要使青少年通过“四史”学习,提升创新意识;在教育手段上,要通过创新教育方式,生动展现历史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对“四史”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协调”指引着一体化建设的整体性,不仅体现为教育目标的统一,体现为兼顾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特点的平衡,更体现为全社会的多方协同、共同参与。“绿色”就是节约优先,“四史”中蕴含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演进,通过“四史”教育,有助于青少年从小形成绿色的生活方式,进而强化对绿色低碳、资源节约理念的践行。“开放”指引着“四史”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特征,“四史”教育不仅是学习党的历史、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同时也要学习以开放的视野看待世界,学习以开放的心态向世界探索。“共享”指引着“四史”教育的宗旨和方向,通过教育引导青少年宽仁博爱,涵养家国情怀,从小树立起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保障。要将立德树人融入“四史”教育的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体现在一体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立德树人的根基在涵养家国情怀。广大青少年通过“四史”教育,能够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深刻把握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从而将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与新时代同向同行。立德树人的核心在坚定理想信念。广大青少年通过“四史”教育,能从党史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深刻理解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从而树立为党为国为民奋斗、奉献的坚定理想。立德树人的关键在锤炼品德修养。广大青少年通过“四史”教育,能从博大精深的历史中“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加强品德修养,明辨是非曲直,增强自身定力,从而矢志不渝地追求更有高度、更有深度、更有境界、更有品质的人生。
坚持以系统观念指导实践。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不仅是一体化建设的显著特征,也是“四史”教育的重要方法路径,要将系统观念和方法贯穿大中小学“四史”教育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实现系统内部各要素各尽其职、协同配合,从而达到教育效果的整体最优。推进“四史”教育需要统筹把握好系统观念。“四史”教育涉及的内容多、时限长、范围广,学生要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就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论,从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主线,进而坚定政治立场,保证人生发展的正确方向。推进“四史”教育的大中小学全面协调需要以系统的观念作为指导。人的成长、成熟、成才是一个长周期、慢变量的过程,要想把每个阶段都铺陈好,就要准确把握“四史”之间的内在逻辑和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内在联系,充分尊重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和认知的特殊性,形成逐层递进、一致连贯的教育体系。推进“四史”教育的各个体系协同发展需要系统观念的凝魂聚力。一体化建设有着鲜明的“全方位”的特征,体现为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各方面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只有将“四史”教育贯通于人才培养的全体系,才能发挥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育人效应。
构建大中小学“四史”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实践体系
推动大中小学“四史”教育一体化建设,必须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和不同学段,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通过一体化建设推动大中小学“四史”教育的联动。
树立“四史”教育一体化意识,统筹规划教材内容。明确“四史”教育内涵要求,在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前提下牢固树立大中小学“四史”教育一体化意识,以党史教育为重点,坚持整体性、创新性、开放性、协同性原则,做好顶层设计,根据大中小学各学段特点和教育要求整体规划“四史”教材一体化建设蓝图。小学阶段将“四史”中的重要人物与重大事件以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故事形式写进教材,推动信仰启蒙;初中阶段在故事的基础上加入浅层理论与分析,打牢思想根基;高中阶段加大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述,提高政治认同;大学阶段教材重在体现“四史”理论教育和研究,增强使命担当,让一体化意识贯穿大中小学“四史”教育始终。
优化“四史”教材编审,构建一体化教材体系。教材是内容体系的基本载体,也是开展大中小学“四史”教育的重要保证。构建主体多元、梯队合理的教材编审队伍,通过集体研讨教材的编排思路、宏观布局、内容安排和呈现方式等,打通“四史”中丰富的历史逻辑和历史关联,并按照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进行编写,增强教材的针对性、可读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切实促进“四史”入脑入心。同时,运用系统观念和系统方法,推进教材建设学理和实践相结合、纸质教材和数字教材相结合,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四史”教材深入融合、创新结合,形成类别互通、横向关联、纵向衔接一体化教材体系。
明确“四史”教育课程目标,加强课程设计一体化。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成长认知和特点,增强课程目标的合理性和梯度性,从而提高各学段课程运行目标的耦合度。小学阶段着重于情感培养,重在开展启蒙性和普及性学习;中学阶段以有效传达学科知识为侧重点,重在开展常识性和体验性学习;大学阶段主要引导学生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知识体系,重在开展理论性和研究性学习。根据各学段课程目标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同时结合各学科和课程特色,将“四史”教育内容融入各类学科和课程中,探索“四史”与各学科交叉融合的有效途径,让各学段“四史”教育顺畅衔接,同一学段“四史”教育丰富拓展,在实践中实现横向与纵向课程设计一体化。
创新“四史”课程形式,加强课程教学一体化。在课堂教学中增添新时代的新元素,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新方式,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四史”教育教学当中,采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翻转课堂教学形式,积极开展“四史”情景式教学、体验式教育、融媒体教学、自主式学习,同时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衔接,凝聚育人合力。建立大中小学“四史”课程教学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整体规划和明确“四史”课程教学标准和定位,统一指导各学段“四史”课程教学安排,打破课程教学壁垒,通过多维度育人方式、多元化育人实践,将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不同课程间“四史”教育教学的衔接、互补与融合。
构建“四史”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考核标准。根据大中小学各学校办学类型和各学段教学特点、发展规律等,对“四史”教育的开展情况进行充分调研和实证分析,分层、分类设置评价主体、内容与方式,科学构建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实行分类管理、整体评价、动态调整,充分发挥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挥棒作用,增强一体化评价指标的延展性,在此基础上探索并确定符合“四史”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评价考核标准,实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推进。
构建大中小学“四史”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保障体系
在推进大中小学“四史”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要健全全员参与的协同机制,搭建大中小学共享的资源平台,建立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全面提升一体化建设水平,切实为“四史”教育的落实落地提供有力保障。
多主体、共参与的协同机制是推进大中小学“四史”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前提。通过明确“四史”教育一体化建设相关主体职责、搭建立体化信息化平台、加强多元主体之间横纵向交流等方式,减少各自为政、职责不清的现象,形成携手共进、合力育人的良性互动。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统领和指挥棒,一体化建设的前提是要保证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和一致性,需将教学目标在教材体系、课程内容中一以贯之、相互衔接。而大中小学各学段“四史”教育在教材体系和课程内容的广度、深度、角度及呈现的结构、形态、方式不同,需目标一致、互相渗透、协同开展。
全方位、一体化的资源平台是推进大中小学“四史”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基础。整合“四史”教育的专家、教育场所等资源,加快推进各类共享资源平台的信息化建设,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搭建资源共享的教育平台。充分整合区域内“四史”教育资源,形成系列“四史”教材、课程课件、学习成果等各类学习素材和资料数据库,通过线上“四史”教育平台进行分享展播,实现各类资源共建、共享,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推进“四史”教育更有广度。二是搭建合作共赢的研究平台。定期开展对话、研讨、交流、沙龙等线上、线下教研互动活动,联合开展“四史”教育一体化建设相关课题研究,提高一体化建设的研究水平,推进“四史”教育更有深度。三是搭建形式多样的实践平台。结合地区红色资源特色,利用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和资源,以体验式、沉浸式、情景互动式等方法将“四史”理论学习与实地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推进大中小学“四史”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关键。教师以丰富的理论知识说服学生,引导学生胸怀“两个大局”,全面、客观、公正地认识当今中国和世界形势。开展教师队伍一体化培训。各地要结合区域资源和特色,统筹建立大中小学“四史”教育一体化研修基地,统一制定“跨学段、跨学科”一体化培训计划,切实提高“四史”教育教师的综合素质。畅通教师队伍沟通交流渠道。通过集体备课、集体研讨、集体教学等联动机制,建立各学段教师队伍之间沟通交流、经验分享、结对相助、资源共享的渠道。完善教师队伍激励考核机制。将“四史”教师队伍列入人才培养计划之中,在课题立项、经费支持、绩效考核、评优评奖、职称评定、职位晋升等方面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充分调动教师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教师成长助力。
原载年第1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作者:聂瑞筠周婵媛乐慧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