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4月获得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以来,广东省中山市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推进创建工作,形成了具有浓厚特色、可示范、可复制、可推广的“六创”工作经验,为建设“湾区枢纽精品中山”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四方联动打好创建组合拳,五级共建交出优异成绩单
开展示范区创建工作以来,中山市坚持高位推进,健全创建工作组织机构,有效保障创建经费,高标准落实创建规划,打好创建“组合拳”,科学回答新时代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如何创建的时代之问。
中山市将示范区创建作为全市重点工作全力推进,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市长担任组长的全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各镇(街)全面建立由“一把手”担任组长的镇(街)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四方联动工作协调机制,形成了“市、镇、村、住宅小区和社会组织服务点”五级共建的创建格局。
中山纪念图书馆是中山创建示范区期间建成的最大民心工程
经过3年的努力,中山市交出了一份优异成绩单: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从创建前的.98元增长到.41元,增长5.3%;年,中山市人均文化事业费达.24元,位列广东省第二名。年末,全市公共文化从业人员人,比创建前增长60%;每万人拥有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超平方米;年均举办各类公共文化活动超2万场次,比创建前增长%。
据统计,中山全市图书馆图书总藏量、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人均年新增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分别为万册、1.54册、0.21册,3项指标比创建前分别增长45%、39%、38%;图书馆数字阅读资源总量达TB,比创建前增长%;建设各类自助图书馆93家,平均每3.6万人拥有一座自助图书场馆,在全国同行中处于领先水平。
以新时代新思想为引领,强化培根铸魂的使命感
创建期间,中山市以新时代新思想作为引领,先后召开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6次、重大事项专题会议10余次、各镇(街)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90多次,举办了中山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公共文化建设专题报告会。中山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分别组织市管干部开展“破解文化之困增强中山综合竞争力”“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暨舆情应急处理”等专题研讨班。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系统每年组织公共文化服务专题培训班和“两法”专题培训,强化公共文化工作的思想武装。
中山市各级公共文化场馆以传播和实践新时代新思想为使命,以强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为抓手,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阵地。同时,以红色革命路线作为精神引领,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杨殷故居成为广东省党员教育基地、珠江纵队司令部旧址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创作了大型红色革命题材粤曲音乐剧《杨殷传·朝夕星辰》《风起》等优秀文艺作品,其中,《风起》入选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大型舞台艺术作品。
中山市以全面文化小康作为动力引领,强化东西协作和补短扶弱,在对本市基础薄弱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进行提档升级的基础上,定点帮扶广东肇庆广宁县木格社区、木源村和云南昭通市。其中,对口帮扶昭通的文化精准扶贫项目“‘山与海的对唱’乌蒙山的文化慕课”获得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项目线上大赛一等奖,“成长的美好”中山市文旅志愿者昭通行被评为年“春雨工程”全国示范性实施项目。
以示范区创建为契机,推动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
近3年来,中山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项目建设为推手,通过新建、改建、扶持建设等方式,推动城乡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
走进中山,一批集建筑美、艺术美、空间美特点于一体的重大民心工程成为城市新地标。其中,财政投入近5亿元的中山纪念图书馆于年开放后,日最高接待读者约2万人次;财政投入4.06亿元、总建筑面积2.56万平方米的中山市博物馆新馆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中山市各镇(街)建成了一批集“自助化、品质化、数字化”于一体的文化设施,成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如今,全市镇(街)文化站全部达到广东省特级文化站建设标准,镇(街)图书馆全部完成技术升级改造,实现自助化、智能化,行政村(社区)全部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市政府扶持大批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完成提档升级。
在中山,一批集微设施、自服务、生活化特点于一体的嵌入式文化设施成为新时代“潮”空间。全市已建设45家“中山书房”街区自助图书馆,实现自助图书馆在镇(街)全覆盖;在新建居民住宅区建设13家“邻里文化家”住宅小区公建配套公共文化设施,将设施、资源、服务、活动嵌入群众身边,打造住宅小区的“文化会客厅”;依托社会力量搭建共享文化馆、共享阅读空间等新型载体,拓展群众文化活动空间。
以供给侧改革为动力,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开展创建工作以来,中山市不断强化公共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着力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便”与“适”、“美”与“优”的问题,为群众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
中山市出台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动态管理实施办法》,根据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施效果、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文化需求,适时调整相关指标。同时,落实市、镇、村三级各类公共文化场馆设施错时开放、服务内容对外公示制度,实现每月公共文化活动(项目)信息线上线下公示预告,以“立体式”信息发布促进城乡服务深入人心。
群众“自服务”是中山市公共文化服务的一大特色,由此促进城乡服务遍地开花。创建期间,全市累计投入财政经费超万元,资助支团队开展场次公益演出。通过开展“村村好戏”系列活动,将优质公益演出资源送到所有行政村,每年资助业余文艺团队和社会组织个(支)。
中山市制定了涵盖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站、非遗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以及“共享系列文化场馆”的服务规范,构建起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体系。同时,制定共享文化馆、邻里文化家、中山书房及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特色鲜明的服务规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标准化、制度化发展。
中山在广东省内率先开展“红木雕刻文化+旅游”“稻田玻璃书房+旅游”“候机楼+阅读”“银行+阅读+非遗”等文旅融合探索,促进文化场馆与旅游服务中心融合。其中,三乡镇桥头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成为国家级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大涌镇红博城等8家单位成为广东省首批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旅游服务中心融合发展试点单位,让群众共享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成果。
以科技为支撑,塑造智慧城市文化新形象
创建示范区以来,中山市以科技为支撑、以大数据为依托,塑造智慧城市文化新形象,实现了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精准化、分众化、效益化。积极开展文旅新基建,强化数字化建设,实现服务“掌上游”“一机通”。走进中山的公共文化场馆、旅游景点,观众可以通过5G、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享受沉浸式体验,开展一站式参观游览。
依托“中山文旅云”平台和“文旅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