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不听他说,绝对只看他做。因为,话一出口,必带节奏,甚至只要是用语言表述出来的东西,都会失真。——坤鹏论
在这几天的写作过程中,坤鹏论发现,自己对现象学的认知竟然默默地有了明显提升。
这就是输出学习法的最好体现,也是写作的最大快乐所在。
因为,这个世界上,不能用钱买到的东西很少很少,认知就是一个。
今天让我们继续快乐地学习现象学,学习它的方法——现象学还原,这里面就有这个系列的源起——悬置。
今天这篇字数不到(悬置的具体方法明天讲),知识点却非常多,坤鹏论大致数了数,有十多个!
慢慢读!
一、什么是现象学还原?
我们无法证明眼见之物如眼见一般真实存在,也就是无法证明眼见为实。
因为,我们不可能跳出自己的主观,同时观察自己和世界,来确认两者是否一致。
所以,胡塞尔认为,试图证明我这种主观与世界这种客观是否一致,既没有意义,也不会有正确结果,反而会在主观中越陷越深。
更重要的是,去探寻人们为什么会对世界确实存在如此深信不疑,根据到底是什么?
对这一根据的探究,就是现象学的还原,它是现象学的方法论。
通过它,即使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也能重新思考“我为什么觉得这是正确的”。
现象学还原有两层含义。
二、现象学还原的第一层含义——悬置
现象学还原的第一层含义是悬置(epoche)。
悬置,就是将对象的所有预先设定的存在加括号(所以悬置还被称为括弧法),中立化,存而不论,既不肯定,也不否定,不作判断。
什么是预先设定的存在?
就是我们一直以来觉得理所当然的各种想法,比如:生活常识、科学理论等。
可见现象学非常符合哲学的初衷——追问理所当然之事,对所见刨根问底,什么都不迷信,不管是权威,还是理论。
坤鹏论认为,悬置最好的解释是著名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的那句名言——“闭上嘴,算数去!”
悬置需要的态度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任何事不先入为主,不急着肯定和否定,因为它们都是运用已有的东西进行的判断。
佛教有个术语叫着相,也有类似的意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其实,悬置是古希腊怀疑派哲学家使用的一个词,指中止判断或将判断悬置起来。
它的本义是抑制,也就是抑制住对存在的态度,既不肯定判断,也不否定判断,使之达到一种中止、中立的状态。
怀疑派由皮浪创立。
不过,在他之前怀疑主义就存在,他只是将其整理汇合,并不算创立新的学说。
之后怀疑派经过皮浪的弟子塞克斯都·恩披里克发展为体系化。
该派主张以怀疑的目的审视一切学说。
它认为任何理论与学说都存在相对立的观点,没有一种观点能够得到证明是绝对正确的。
所以,人们一旦认同了某种观点就会为它是否正确而自寻烦恼、庸人自扰。
怀疑主义特别容易俘获不懂哲学的人,他们看到各派的争斗没有结果,就认为永远不可能有结果。
怀疑派怀疑一切,认为人永远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知识,与其花费时间在烦恼上,不如搁置对所有事物的判断,安心生活。
所以,怀疑主义与其说是一种学说,不如说更像一种解除烦恼的自我安慰,有浓浓的鸡汤味道。
后来,皮浪的弟子蒂孟为自家的怀疑主义找到了一种难以推翻的根据,如虎添翼的感觉有木有!
希腊当时的逻辑都是演绎逻辑。
什么是演绎逻辑?
就是只要前提为真,结论就为真。
最著名的演绎论证当属三段论,比如:
所有哲学家都是智慧的。
苏格拉底是哲学家。
因此,苏格拉底是智慧的。
用字母来代替这些陈述中的主语和谓语,就会得到该论证的基本形式:
所有的P都是Q。
S是P。
因此,S是Q。
人类总有一死。
A是人类。
因此,A总有一死。
笛卡尔当初所做的我思故我在思想实验,就是典型的演绎逻辑,不去讨论结果(是否存在),而是讨论出发点(思考的我是存在的,否则谁来怀疑,一切都不存在)。
也就是说,演绎的出发点必须是无可争议的普遍原则。
但是,蒂孟指出,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这些原则是无可争议的。
和今天的某些怀疑主义不同,古时候的怀疑主义不怀疑现象,也不怀疑最直接的感受。
比如:蒂孟承认蜜是甜的,但他不会说“蜜肯定是甜的”,他会说“蜜看来是甜的。”
后一种说法是概括的,而前一种说法是绝对的,怀疑主义不相信任何的绝对。
与演绎逻辑相对应的是归纳逻辑。
它是,即使前提为真,结论也未必为真。
也就是不保证结论为真,而只能使我们认为结论(较之其他可能的结论)更合理些。
归纳论证最常见的形式是由若干个别事例出发进行概括。
比如:我们注意到每一只前齿锐利的动物都食肉,于是就下结论说,前齿锐利的动物都是食肉动物。
再比如:我们发现观察到的兔子都爱吃胡萝卜,所以就得出结论:兔子爱吃胡萝卜。
显而易见,如果初期样本过少或错误,可能会导致推导出来的结论错误。
当年,以笛卡尔为代表的欧洲大陆理性主义,一脉相承了柏拉图的“人生而知理型”,认为人生来就有神、善恶这样的天赋观念,人应该依靠天赋观念,使用演绎法获得正确的知识。
与之相对的是英国经验主义,代表人物是“知识就是力量”的培根,认为知识是通过经验获得的,归纳法才是得到正确知识的不二法门。
胡塞尔的悬置与怀疑主义的还是有着不同的,或者说是更上一层楼。
胡塞尔用的是德语的einklammern,它是加括号的意思。
胡塞尔在他的《观念》的导言解释道:
他将要建立的现象学不是事实科学,而是本质科学,为了认识本质,需要一种特别的态度。
我们必须将一切先入为主、习以为常的认识态度“悬置起来”,将整个为我们而存在的自然世界加括号。
放进括号的包括:我们关于世界的所有观念,“我绝对不运用他们的标准”。
比如:一切与现存世界有关的科学、哲学的形而上学等。
总结下来,胡塞尔就是要抛弃所有成见,不管它们叫什么名字,统统放进括号里面存而不论。
然后,追求既有我的思考在里面,也有事物在我的视野当中,物我合一,抛开整个存在的现实世界而进入纯粹意识的世界。
这里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什么叫物我合一,一个是纯粹意识。
物我合一,需要用两个直观来观察。
继续以眼前的苹果为例。
我们确信苹果是存在的,为了弄明白我们为什么确信,我们首先要彻底将其悬置,放进括号。
胡塞尔认为,意识并不是一个漂浮着各种各样意识内容的水槽。
而是像苹果、西瓜等都有各自对应的意识,意识总是指向某物,这种性质被称为意向性。
也就是说,意识不是容器,而是灯塔。
意向性有意向作用和意向对象两个侧面。
以知觉直观和本质直观(两者相合称为内在)为基本,以苹果等对象形成意识的行为称为意向作用,被形成意识的事物即被意识的对象(苹果),称为意向对象。
知觉直观:通过眼、耳、口、鼻、手等感官得来的感觉。
本质直观:通过预先就知道的事物的知识得到的感觉。
知觉直观和本质直观组合的内在,具有不容置疑的性质,这种性质被胡塞尔称为超越。
面对苹果,我们可以确定它具有红色、圆形、有香气等知觉直观,同时也有看起来好吃、看起来硬等本质直观,两种直观形成了苹果的意识,它是超越的,我们可以怀疑苹果是否存在,但这些感觉却不容怀疑。
直观让我们确信苹果是存在的。
什么叫纯粹意识?
胡塞尔指出,如果整个世界,包括我们自己和我们的一切“我思”都被排除后剩下的还有什么呢?
他认为,经过完全地“排除”后,所留下的,就是现象学的真正对象——“现象学的剩余者”。
这个“剩余者”是想排除也排除不了的东西。
也就是说,排除一切偶然的杂质之后,剩下的就是必然之物,这个必然之物就是纯粹意识。
现象学关心的不是事物自在的存在——它是什么,而是它对意识的意向显现的方式——它会怎么。
通过悬置,世界成为现象。
真理(本质)就是现象“显现”出来而被“看”到的东西,是直接被给予的、自明的东西。
正是秉承着悬置,胡塞尔对科学一直持有绝对诚实负责的态度,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自我纠正错误,并毅然再从头开始他的研究工作,他称自己是个“永远的新手”。
他终生追求极度精确和严密的科学态度,光是速记手稿就有页之多。
悬置被后世称为洞察本质的方法。
不知为何,每每想到悬置,坤鹏论的脑海中就会出现柳宗元著名诗句《江雪》的画面: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你细品,是不是也有一样的感受?
三、现象学还原的第二层含义——使一切被认识者只作为显现者显现出来
还原进一步要使得一切被认识者只作为显现者显现出来。
拗口,难懂!
其实就是把一切都逼入纯现象的范围,让现象自身显现自身是如何可能的。
就像直接将你赤条条地扔进危机四伏的丛林,这时你的存在全靠你自己,全靠你自己的本身,你能如何显现,你就如何存在,你显现不了,你就没有存在,没有谁能事先保证你的存在。
所以,还原并不是把一切东西都去掉,它去掉的只是这些东西的事先设定的存在性。
但是,存在设定被去掉了也没关系,只要它能显现出来,我们就讨论它。
用孙子的话就是登高撤梯,让一个人爬很高,然后把梯子撤掉,然后看他怎么办?
用通俗的话,就是让他演,这时候全是本色演出。
用文雅的词,这叫破釜沉舟,这叫置于死地,这种时候显现出来的都是最最本质的。
正所谓,患难见真情,疾风知劲草,人的本质,只有在被逼到绝路的危机关头才会暴露无遗。
禅宗也常用这个办法,使学生猛的一下感到,他全靠他自己,最真实的地方只能靠自己。
坤鹏论认为,这其实就是——绝对不听他说,绝对只看他做。
因为,话一出口,必带节奏,甚至只要是用语言表述出来的东西,都会失真。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转载请保留本信息
请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