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真的能成才?逆境真的会使我们变得更强大吗?“逆境成才”这碗心灵鸡汤喝了有几千年了吧,到底是谁发明的?“李大爷的!”
活了那么久,一直想问一个问题:“逆境”真的更能“成才”吗?若不是有“心灵鸡汤”在作怪,我真的有种理由推翻它!
大多数人所理解的“逆境成才”
逆境成才,这个词在您心目中应该怎样去理解?先来一碗“心灵鸡汤”:
在艰难的环境中成长更容易成才、成功。逆境是指困难的环境和条件,如不稳定的社会环境、恶劣的家庭环境和一个人的行为得不到的肯定、欣赏和奖励。逆境有利于人才的成长。在艰苦的条件下,更能激发人的潜能,取得成功。
为了证明“逆境蕴藏着成才、成功的机遇”,直接把世界大文豪培根(这里的培根不是指“腊肠”,而是指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散文家、哲学家FrancisBacon,译音为“弗朗西斯·培根”,简称“培根”)说过的话也搬出来了:
奇迹常在厄运中发生,黎明前总是黑暗的,成功前总是艰难的。在人才成长的过程中,只要我们在危机、艰难的时刻坚持下去,在最困难的时期生存下来,那么就可能迎来机遇的光顾和奇迹的出现。
为了证明“逆境激发人才成长的强劲动力”,写了不少能引起更多人感同身受、共鸣的“心灵鸡汤”:
人在逆境中,资源匮乏,精神压抑,渴望成功,有强烈渴望成功的动机,所以往往能实现“在繁荣中难以实现的巨大成长”。逆境能使人“别无选择”,逆境给人很大的压力,压力能激发强大的动力。
为了证明“逆境磨砺人才的优良个性”,还拿了生命力顽强的松树来做比喻:
受损的松树往往是最坚硬的。人才成长也是如此,在受苦想要发脾气的时候,能抑制不良的情绪,更能成就伟大的事业。逆境的重要价值之一是使人学会控制自己的个性,适度地张扬自己的个性,从而成为一个能够和谐发展、融入社会的有用人才。
为了证明“逆境中积淀着大量经验”,还特地写了感同身受的痛苦经历来迎合大多数人、自我安慰:
人们在逆境中比在顺境中更努力地工作。逆境促使人们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寻找摆脱逆境、进而成才之路。因此,在逆境中思考、总结、探索、创造的过程就是人的智力增长和经验积累的过程。
此外,很多长辈还专门拿出像“孔子”、“格林尼亚教授”、历代先贤、“贝多芬”、“米勒”、“爱迪生”等一些历史名人,他们在生前如何经历了痛苦、艰难、厄运之后才成就了今天家喻户晓的人物。虽说一些历史名人的确是在经历了逆境之后,获得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这毕竟是少数人,其实有很大一部分人他直到死的那一刻还是那样的贫困潦倒、难受、痛苦……至于他们在后来得到很多人的崇拜也好,传颂也罢,像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对于他本人来讲都已经看不到了、感受不到了。
这就好比一个人在父母还健在的时候,既不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也不给父母好脸色看,等到父母去世了之后,才花重金(就算是借钱也要千方百计把钱搞到手)去大摆丧宴,群邀亲朋好友,搞一个非常隆重的追悼会……我想说的是,父母在世的时候从来没见过这么积极地为父母的事情而操心,等到死后才搞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死去的人也看不见啊,也感受不到啊……不禁想问,这又有什么意义呢?无非就是想告诉旁人自己是多么的“孝顺”,这么舍得花了那么多钱搞这么隆重的丧礼,“嗯,这是个大孝子,好样的,竖个大拇指”。其实像这样的例子,都可以概括为4个字:假得要死。
回到正题,“逆境成才”,这根本就不符合逻辑,它往往误导了许多人:以为只要在逆境了,就能成才、成功。殊不知,在逆境中的人,往往更难成才、成功,这就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不要告诉我“前辈祖先可不是这么说的喔”,前辈祖先的话往往都是放屁、忽悠人的,就像“李大爷的”心灵鸡汤那样。成才、成功,不是只要有逆境就可以的,这往往需要许多成才、成功的客观条件。有些人并不需要经历什么逆境,也能成才、成功!(后面我会大量列举这样的事实来证明)
至于老人们、前辈们、祖先们为什么要说“逆境成才”,恐怕是深陷“逆境”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成才”的人实在是太少了,而“逆境成才”的人少之又少。为了安慰这大部分没有“成才成功”的人,为了使得大部分人不要“闹事”,为了让这大部分人能“安分守己”,为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了能让大家安安稳稳地生存下去,才编造出“逆境也能成才,或者是更能成功”的谎言来忽悠这大部分人。你还真的相信以为只要在“逆境”,就能“成才、成功”?别自欺欺人了!“成才、成功”和“逆境”没有直接的联系,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各种各样的资源!
推翻“逆境成才”的事实论据之一:高考
每年参加高考的考生有那么多人,能考上“一本”的人占比在5%~15%之间,而考上“一本”的人却有90%以上的人都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或者是有钱人家。虽然不排除有些人是出身于困难家庭,但这些所谓的“困难”家庭,往往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极度贫困”的境地。每年的高考理科状元几乎都从小就深受各种各样良好的家庭环境所影响,每年的高考文科状元几乎都从出生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TA就是作家父亲的儿女、艺术家母亲的儿女。这一类人从一开始就拥有着别人家孩子所没有的先天优良的家庭环境、教育环境,他们聪明、他们睿智、他们往往更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而这些都是他们的父母亲给的。你真的以为那些学霸,从一生下来就是天才吗?不,是因为他们有很好的父母亲,有很好的教育资源,有很好的家庭环境,有很好的教育环境。
再看看贫困家的孩子们,他们有什么?每天除了面临重大的学习压力之外,还要腾出更多的时间来解决饿肚子的问题,这还不算最惨的,最惨的是这些孩子还要承受别人家孩子的冷眼,还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心灵受创不是说得那么轻巧就能慢慢恢复正常的。是的,这些孩子们身处“逆境”,他们比谁都更渴望成才、成功。可光是天天压抑在自己心里面,时刻告诉自己“我要成才!我要成功!我要有出息!总有一天我会出人头地的!等着瞧,我要努力,我要加倍的努力!我要奋斗,我要加倍地奋斗!我要拼搏,我要加倍地拼搏!”可问题是,这有用吗?光是靠自己的心里呐喊,有用吗?你连一支像样的钢笔都没有,你拿什么跟人家富裕家庭的孩子比?你连像样的课外拓展知识的书本都没有,你拿什么跟人家富裕家庭的孩子拼?你连能磨练自己成长的“世面”都没见过,你拿什么来谈奋斗?是的,我相信这类孩子比任何人都要努力,可努力得有努力的条件,光有“蛮力”又有什么用呢?
“逆境”中的孩子所付出的努力,人家富裕家庭的孩子只要努力十分之一就能达到“逆境”孩子所能达到的目标了,“逆境”的孩子太苦、太累啦!每天回到家,不仅要接受贫困父母亲的责骂外,还要承受来自诸多外部的环境因素,你除了要努力让自己不饿肚子外,你还要努力接受“非人责骂”的心理压力,最后还要努力读书,最可悲的是,你连一本像样的书本都没有,靠自己摸索吗?一年够不够?十年够不够?再看看富裕家庭的孩子们,他们早就提前接受更多的知识教育啦,而你还停留在“努力、奋斗、拼搏”的自我摸索道路当中,你还在原地踏步,你落后别人很多啦……
人家富裕家庭的孩子,早在3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懂得什么叫九九乘法表,5岁的时候就已经能背诵唐宋诗词上千首,等到了和“逆境”中孩子们一样上学的年龄时,人家已经玩遍了所有“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文学”的东西,而“逆境”中的孩子还停留在背九九乘法表……这就是差距!你还能接受“逆境成才”的鬼话吗?“成才、成功”和“逆境”没有直接的联系,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各种各样的资源!
推翻“逆境成才”的事实论据之二:谋生
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研究小组寻找了两组人,一组是出身富裕家庭的人,另一组则是出身于贫困家庭、常年在“逆境”当中“磨练”过的人;这两组人分别被“投放”到一个孤岛上,他们这两组人除了身上穿着一套衣服外,没有带任何东西;研究人员非常迫切地想知道,这两组人到底哪一组更能在孤岛上成功地生存下来。
01
在“逆境”中的“磨练”过的这一组人的孤岛谋生情况:
这一组人因为曾经在“逆境”当中经历过许多非常困难、恶劣的环境,他们懂得了如何自我鼓励,他们很坚强。在这座孤岛上的任何恶劣的环境,对他们来说几乎是司空见惯,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一组人学会互相鼓励、共勉,他们求生的意志力很强,于是他们共同合作,很努力地摸索着怎么来谋生,他们想尽了一切办法要怎么获取粮食来解决温饱问题。
他们尝试过很多种方法,比如找椰子、野果、狩猎等等。他们把找到的粮食存起来,一天吃一点点,因为他们要学会节约,他们知道粮食来之不易,他们更懂得珍惜。可孤岛上的粮食就这么多,你不可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最终在粮食即将消耗殆尽的时候,他们被宣布游戏到此结束,最后没能按照预定的时间完成孤岛求生的任务。
02
再看看不再“逆境”中成长过的书香门第的这一“公子”组的孤岛求生情况:
这些“公子爷”们一开始来到这个孤岛,并没有发出“绝望”的信号,他们非常好奇、开心,“真没想到在这个世上还有这么漂亮的孤岛”,“闻所未闻”,“太漂亮了”,“震撼啊”……这些人非常乐观,在饱览一番孤岛自然环境的时候,顺便把整个孤岛的自然环境都摸了个透彻:他们已经计算出大概多久能下一场雨,只要赶在下雨前找到一个能盛装雨水的东西,不管是贝壳还是椰子壳,都可以解决喝水的问题;他们发现孤岛上其实还生长着一种可以储存淡水的植物,早在孩提时候,他们的父母亲就曾经有告诉过他们这种植物有许多营养,可以保证在没有任何粮食进肚子的时候,只要吃上它们就能保证几天的体能,这些种种日常科普知识,他们在这个孤岛上真的能运用上了;
他们还发现了在这个孤岛上存在着一种专门以捕食海边小鱼的哺乳动物,于是他们就可以推断出,只要躲在一旁跟踪这些哺乳动物去窥视这些动物到底是经常在哪里出没,他们就能知道在哪个位置能找到小鱼,他们吃肉的问题也就解决了;他们还发现了孤岛上原来还有一种会生蛋的动物,他们通过几天的仔细观察,他们发现这些动物会把自己的蛋藏在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于是他们想到了大概在哪个位置才算是比较安全的地方……这一组人根据回忆起之前父母亲教过他们的文化知识,最终超预期地在孤岛上很好的生存下了,有的人还专门为此写了一本《孤岛求生录》,自出版以来,这本书非常畅销,他们也为此大赚了一笔金钱,各种光环随即而来……
推翻“逆境成才”的事实论据之三:“逆境成才”的成本太大
身处“逆境”意味着要考虑的问题就更多,他们要想成功首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如何先摆脱“困境”,之后才是开始学习“成功”的技能,而这些技能知识往往都是通过自己的摸索得来的。纵观那些没那么“逆境”的人,他们的环境、条件都很优越,他们并不需要关心如何“摆脱困境”,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创新”、“创造”,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好奇”,在“好奇”当中尝试各种突破。而相比之下,那些“逆境”中的人往往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摸索才能到达“创新、创造”的阶段,他们这些“逆境”中的人没有时间去“好奇”,他们想得更多的就是“蛮力”地“渴望成才、成功”。由此可见,“逆境成才”的成本,实在是太大了!而这些成本包括:时间成本、心灵创伤成本等等。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最终我们得出一个结论:“逆境”的确有“成才”的可能,但是如果他们能有更好的外部资源条件,也许他们都能更容易地“成功”,而如果缺少这些外部资源的支持,他们的努力,什么也不是!你还能接受“逆境成才”的鬼话吗?“成才、成功”和“逆境”没有直接的联系,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各种各样的资源!
逆境真的能成才?逆境真的会使我们变得更强大吗?“逆境成才”这碗心灵鸡汤喝了有几千年了吧,到底是谁发明的?“李大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