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
天台乌药木香青皮炒茴香炒高良姜槟榔川楝子各15g巴豆70个
上8味,先以巴豆微打破,同川楝子麸炒,候黑色,去巴豆及麸不用,再研为细末,每服3g,温酒送下。
寒疝,小腹痛引睾丸,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或弦。亦治寒气凝结,腹痛、痛经。
《说文解字》谓:“疝,腹痛也。”观仲景《金匮要略》所论寒疝,确系泛指腹痛。金、元以降,才将少腹与睾丸相引而痛的前阴疾患,称为疝气。故《金匮翼》谓:“此皆痛在睾丸之疝也。”此证病标在肾病本属肝,因肝主筋膜,疝由筋急,故属于肝。引起本病主要原因是寒,故《素问次注》说:“疝者,寒气结积之所为也。”其基本病理是:寒伤厥阴,引起筋脉挛急,气血津液流通不利,从而出现组织结构与基础物质两个方面病理改变。筋急而挛,气滞不通,血络瘀阻,津液凝聚,遂成此病。由于疝病涉及气血津筋各个方面,临证即应审察以何为主,才能有的放矢。其鉴别要点是:疼痛部位不定,聚散无常,时而左侧睾丸偏胀,时而右侧皋丸偏胀,属于气结不通,称为气疝。若痛处固定不移,积年痛发,不胀大而不移动,多因久病失治,血络瘀阻,病在血分,称为血疝。若患处肿胀累垂,虽肿极而不甚痛,皮色光亮无热,是由脾虚不能运湿,湿浊下趋;肾命气化不及,水液停聚,以致阴囊肿大,称为水疝;若睾丸肿大而痛,是精隧痉挛,精阻睾内,称为卵胀。若屡发屡更其处,绞痛难忍,是筋急而挛所致,称为筋疝。若小肠下坠阴囊,多属中气下陷,称为肠疝。以上是据气血津精筋辨证分型,除此以外,还要辨别寒热。热则痛处热而不欲人按,缓纵不收;寒则痛处冷而喜温,牵引作痛。本方所治,属于肝经气实寒疝。寒凝气结,不通则痛;寒性收引,筋挛则痛,所以小腹痛引睾丸。何以知其为寒?从舌淡苔白,脉象沉弦知之。
肝经气实,寒凝气结。
温肝散寒,行气破结法。
《奇效良方》谓:“疝气作痛,宜通不宜塞,宜温不宜寒。”《金匮翼》谓:“气聚则塞,气散则通,是痛之休作由气之聚散也,故治疝必先治气。”此证是因寒凝气结,自当温散肝经寒邪,疏通肝经气滯,使寒散气通,疼痛自然缓解。方中乌药疏肝理气,散寒止痛作用甚强,其行气通滞之功强于香附,故为主药。木香、青皮调气疏肝,小茴香、高良姜暖下散寒,槟榔直达下焦破其坚结,金铃子疏肝止痛,巴豆温通破结,协助乌药共呈温通破结之效。学习此方应该注意研究理、法、方、药各个环节的特点,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应用此方。
1.辨证本方以行气为目的,自以气疝为其适应范围。古籍所载疝病虽然名目繁多,若依病变本质分类,只有气、血、水、精、筋、肠疝六类。本方是为气疝而设,故以变动不居,聚散无常为其证象特征。
2.治法人体组织结构有寒即收引特性;体内运行基础物质也有寒即凝滞不通特点。此证病机是因寒凝气结,自宜温以散寒,通以破结,因此本方治法可以温通二字概之。
3.组方《苏沈良方》川楝散,用川棟子30g,巴豆30g并壳捣令碎,二药和匀同炒去巴豆,只取川楝子为末,每服3g,用炒茴香3g,酒一杯和水煎去滓,调川楝子末服。治小肠气(即疝气),下元闭塞不通,连服二服,得下立瘥。亦治臁疮。《本事方续集》名金莲散,声称“古今一切名方,无如此方奇特有效”。由此可知,天台乌药散内巴豆、金铃子是其主要组成部分,如果畏惧巴豆峻下而减去不用,则效果欠佳。
4.炮制此方巴豆与金铃子同炒,去巴豆而用金铃子,是利用两药之长,克服两药之短的一种炮制法。金铃子性味苦塞,用治寒凝气结的寒疝显然与病性不符;巴豆系峻泻药物迳用又恐伤损肠胃。以二药同炒而只用金铃子,则金铃子苦寒之性去而疏肝止痛作用仍在;巴豆散寒破结性存而峻下弊病又可得以避免。二者同炒,是一取其性、一用其用的用药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扩大用药范围,不可等闲视之
天台乌药木茴香,青槟楝实与良姜,
温肝解郁功偏擅,疝气因寒服之康。
点击阅读原文,进行留言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