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腹痛论治
来源:《医学从众录》
作者:陈修园
朝代:清
年份:公元-年
一、心痛续论:心为君主而藏神,不可以痛。今云心痛,乃心包之络,不能旁通于脉故也。(心痛有论有方,今因全录高士宗此论,存之以备参考。《种福堂良方》有丹参一两、檀香、砂仁各一钱煎服。)
心脉之上,则为胸膈。胸膈痛乃上焦失职,不能如雾霭之溉,则胸痹而痛。薤白、蒌仁、贝母、豆蔻之药,可以开胸痹以止痛。
两乳之间,则为膺胸。膺胸痛者,乃肝血内虚,气不充于期门,致冲任之血,不能从膺胸而散则痛。当归、白芍、红花、银花、续断、木香之药,可和气血而止痛。
有中脘作痛,手不可近者。夫手不可近,乃内外不和,外则寒气凝于皮毛,内则垢浊停于中脘,当审其体之虚实而施治。莫若以灯草当痛处,爆十余点,则寒结去而内外通,便不痛矣。
有中脘之下,当阳明胃土之间,时痛时止者,乃中土虚而胃气不和。若行血消泄之剂服之过多,便宜温补。但以手重按之,则痛稍平,此中土内虚,虚而且寒之明验也。(宜香砂理中汤。)
乳下两旁,胸骨尽处痛者,乃上下阴阳不和,少阳枢转不利也。伤寒病中每多此痛,当助其枢转,和其气血,上下通调则愈矣。(宜小柴胡汤加味。)
大腹痛者,乃太阴脾土之部。痛在内而缓,坤土虚寒也。痛兼内外而急,脾络不通也。盖脾之大络,名曰大包。从经隧而外出于络脉。今脾络滞而不行,则内外皆痛。《太阳篇》云∶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与小柴胡汤,此先补益于内,而后枢转于外也。
脐旁左右痛者,乃冲脉病。冲脉当脐左右,若为寒气所凝,其冲脉之血,不能上行外达,则当脐左右而痛。当用血分之药,使胞中之血通达肌表,若用气药无裨也。(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
脐下痛者,乃少阴水脏。太阳水府,不得阳热之气以施化,致阴寒凝结而痛。少阴虚寒,当用附子、肉桂以温之。太阳水府虚寒,亦当用附子、桂枝以温之。盖太阳与少阴,相为表里,互为中见者也。(亦有火逼膀胱不通而痛者。)
小腹两旁,谓之少腹。少腹痛者,乃厥阴肝脏之部,又为胞中之血海。盖胞中之水,主于少阴,而胞中之血,主于厥阴也。痛者,厥阴肝气,不合胞中之血而上行也。肝脏不虚者,当疏通以使之上。肝脏虚者,当补益以助其下。盖厥阴不从标本,从中见少阳之气,使厥阴
上合乎少阳,则不痛矣。
两旁季胁痛者,肝气虚也。(宜暖肝煎。)两胁之上痛者,少阳之气不和也。(宜小柴胡去参枣加牡蛎、青皮之类。景岳云∶肾虚羸弱之人多胸胁间隐隐作痛,此肝肾精虚不能化气,气虚不能生血而然,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疏通,少则壅滞。使不知培补气血但以行滞通经则愈行愈虚鲜不殆矣。)又高士宗云∶所痛之部,有气血阴阳之不同,若概以行气消导为治,漫云通则不痛。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
二附录备用方:
1、栝蒌薤白白酒汤(方见《金匮》)
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方中加半夏二钱。名栝蒌薤白半夏汤。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
2、小建中汤
3、大建中汤(各见《伤寒》)
治心胸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不可触近。
长孙心典按∶上中二焦为寒邪所痹,故以参姜启上焦之阳,合饴糖以创建中气。而又以椒性下行,降逆上之气,复下焦之阳,为温补主方。
4、附子粳米汤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
徐忠可曰∶此方妙在粳米。鸣而且痛,腹中有寒气也。乃满不在腹而在胸胁,是邪高痛下。寒邪实从下而上,所谓肾虚则寒动于中也。故兼呕逆而不发热,以附子温肾散寒,半夏去呕逆,只用粳米合甘枣调胃,创建中气,不用术,恐壅气也。
5、大*附子汤
胁下偏痛发热。(钱院使云偏当作满。)其脉紧弦,此寒也。按痛而满,满连胁下,而六脉弦紧、非附子不能温其寒,非大*不能攻其实,非细辛不能散其结聚。三药实并行不倍也。
6、浓朴三物汤
痛而闭者,此汤主之。
7、当归生姜羊肉汤(各见《金匮》)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亦治产后腹中疠痛。
寒多者加生姜二两五钱,痛多而呕者,加陈皮五钱,白术二钱五分。
8、暖肝煎(《景岳》)
治肝肾虚寒,小腹疼痛疝气等症。
当归(二、三钱)枸杞(三钱)茯苓乌药小茴(各二钱)肉桂(一二钱)沉香(一钱,或木香亦可)生姜(三五片)水煎服。
按此方加防风、细辛、桃仁、山萸肉。治肝虚胁痛,有奇效。
9、枳芎散
治右胁刺痛。
枳实川芎(各五钱)炙甘草(三钱)
为末,每服三钱,姜汤下。
10、推气散
治左胁疼痛,胀满不食。
姜*枳壳(面炒)桂心(各五钱)炙甘草(三钱)
为末,每服三钱,姜汤下。
散人注:此篇的“心痛”其实是指心腹痛的通称,有方无药的可以在百度查到(大部分是经方),读者明之。
温馨提示:只要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