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配伍严谨,经过千余年临床实践检验,备受医家推崇。不仅适用于外感病,治疗内伤病亦有良效,在临床中运用经方治疗脾胃病,须在抓主证、明辨阴阳前提下,方能取得满意疗效。小建中汤出自《伤寒论》,方剂组成为:饴糖(30克)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大枣(6枚)炙甘草(6克)。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等属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者。
小建中汤主治方解此为温养中气,补益心脾,调和营卫,缓急止痛之方。临床使用着眼于虚寒二字,以腹痛绵绵,喜温喜压,得食痛缓,舌淡苔白润,脉象虚弦为目标。
本证以心脾不足、气血双亏,阴阳两虚为特点。何以既有咽干口燥、手足烦热之热象,复有腹痛、喜温畏寒之寒证?徐忠可《金匮要略论注》云:“元阳之气不能内统精血,则营枯而虚,里气乃急,为悸、为衄、为腹中痛、梦失精;元阳之气不能外充四肢、口咽,则阳虚而燥,为四肢酸痛、为手足烦、为咽干口燥。”似此寒热错杂,异于*连汤、三泻心汤证之寒热错杂,故非寒热并用可医,唯从健运脾胃,温中补虚中求之。《灵枢·终始篇》云:“阴阳倶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此饴糖为君药之解释也。尤怡亦云:“中气立,则阴阳相循,如环无端,而不极于偏。是方甘与辛合而生阳,酸得甘助而生阴,阴阳相生,中气自立,是故求阴阳之和者必求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中者,脾胃也,
为后天之本,居中州,运四旁。若中气得充,脾胃得健,自能化生气血,以滋养脏腑髓脑、四肢百骸,调和营卫,扶正祛邪。小建中汤可引阳从阴,引阴从阳,使其平秘,则虚劳诸症自失。故诸多慢性病,呈中焦虚寒、气血不足者可从脾胃着手,投本方求效。
中气不足,脾胃虚寒,可由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大病、久病、或攻伐太过、滥用抗生素引起。临床常见脘腹疼痛、憋胀。疼痛特点为绵绵作痛,喜温喜压,饥饿则痛,得食可缓;憋胀特点呈坠胀,站立或活动则甚,睡卧则缓。腹诊时腹壁柔软而薄,腹直肌紧张拘挛,心下、当脐动气应手。此外,复有诸多虚寒、虚热证,如面色萎*,或苍白少华,畏寒喜温,体倦乏力,不耐繁劳,精神萎靡,情绪低落,心悸短气汗出,劳则加剧,长期低热,颧赤少寐,饮食无味,消化不良,手心热,手背、手指凉,咽干口燥,渴不欲饮,或渴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薄,小腿转筋,舌质淡嫩,苔薄白润,脉弦细缓等。
饴糖甘甜,补虚健脾,本属君药,多售于冬季,夏秋难得一见。临床常以糖果店之麦芽糖果,或调味品店稻穗麦芽糖,或甘温之白术、甘平之山药代之。若二药合用,健脾阳,益脾阴,亦可收怡糖之效。
小建中汤功效作用: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属腹痛范畴,病人常感觉脾胃素虚,日久虚寒中生,气血不温而痛。在小建中汤的基础上,加上蝉蜕和防风两味药,治疗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发现可以起到温中补虚,缓急止痛的作用。
消化溃疡:小建中汤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的作用,对消化溃疡有治疗的功效,当发生脾胃虚寒型消化溃疡时,可用小建中汤联合基础西药治疗。
老年习惯性便秘:老年习惯性便秘多为下元亏损、气血不足所致,小建中汤联合当归、阿胶、枣仁等药物合用,可以起到滋阴通阳,养血润肠通便的功效。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腹痛的常见原因,主要由脏腑柔弱,脾常不足导致,小建中汤可治疗表阳虚证,对缓解小儿腹痛,活血破瘀,有比较好的功效。
腹痛,喜温喜按,或虚劳里急,心悸,衄血,梦遗,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身*,脉弦细者。
少腹疼痛:经后腹痛加当归。(当归建中汤);自汗短气,加*芪。(*芪建中汤);脉沉肢冷,加附子。(附子建中汤);心悸眩晕,腹中上冲,属水气凌心者,加茯苓。(茯苓建中汤)
禁忌:呕家不可服。(甘能动呕);中满者,忌之。(中满忌甘);口渴思冷者,忌之;腹痛拒压者,忌之。
小建中汤类似处方:桂枝加芍药汤:同可治虚寒腹痛。不同者,桂枝加芍药汤证表证未解,气血不和。小建中汤证以虚劳为主,绝无表证。
理中汤;同为温补中焦,治虚寒腹痛之方。不同者,理中汤偏于温中祛寒,用于止吐止利;小建中汤偏于调和营卫,用于缓急止痛。
桂枝甘草汤:同为治心悸之方。然桂枝甘草汤证之心悸,为汗出过多,心阳受损所致;小建中汤证之心悸系脾胃虚弱,血气不足引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