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有三急”,尤其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突然内急,想要方便一下,那才叫尴尬。不过,有的内急是生理性的,倒还不伤及身体本身,倘若这个内急是病理性的,那就要引起重视了,要是坐视不理,必然会导致身体健康受损。
对于病理性的内急,有一种既尴尬又难受,它就是“痛泻”。什么是“痛泻”?有时候会感觉到肚子里面辘辘作响,甚至出现腹痛腹泻,但是泻后疼痛减缓,这个就是痛泻的要点。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可能是因为体内的肝脾发生了病变,需要调理自己的肝脏和脾胃了。
痛泻这类症状在中医上一般是指脾虚肝郁所引起的痛泻证,除了有这些症状以外,还会出现舌苔薄白,脉象两关不调、左弦右缓等。痛泻其实是中医里面泄泻的一种,主要以大便泄泻,伴有肠鸣腹痛,但是这种疼痛会在泄泻完了之后减轻,反复发作为主要的症状。痛泻这种疾病,究其原因,是因为脾土虚弱、肝木气郁所引起的。在明代医家吴昆的《医方考》里面也提到过,人们之所以会出现痛泻,“泻责之脾,痛责之肝”,也就是说,“肝实脾虚”是导致痛泻这类病症的主要病因。肝脾不和,脾失健运,会影响这两个脏腑正常的功能,脾气本来就虚弱,再加上情绪的变化,致使体内的升降运化失职,清浊不分,出现腹泻。肝脾不和也会引起两关脉象的异常,肝气郁滞导致脉弦,脾胃虚弱导致脉缓。因此在治疗上,最好是以“补脾柔肝、祛湿止泻”为原则。对于这样的病症,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在《丹溪心法》里收录了一首方剂就有很好的缓解和治疗效果,它就是痛泻要方,本药方具有补脾柔肝,缓痛止泻的作用,药方主要由“白术(炒)三两、白芍药(炒)二两、陈皮(炒)一两五钱、防风一两”这四味中药组成。药方中的白术苦甘而温,可以补脾养护脾胃,燥湿以止泄泻;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这两味中药相互配伍,可以“土中泻木”,也就是肝木太旺会影响脾土,导致脾土受损,采用补脾泻肝的治疗方法。陈皮理气燥湿、醒脾和胃。之所以这三味药需要土炒,是因为脾本来就喜燥恶湿,三药土炒可以借助土气入脾,增强养血和脾、燥湿止泻的功效。药方中加入了少量的防风,一方面是因为防风具有升散之性,可以配合白芍增强疏肝解郁的作用,另一方面香能入脾,配合白术,可以补充脾的清阳之气,并且增强祛湿来止泻,同时防风又是脾经的引经药,入肝脾经,也可以行气调肝,疏泄肝气的同时不耗损阴液,起到补脾健脾、疏肝柔肝的效果。这四味中药相互配伍,补脾祛湿而止泻,柔肝理气而止痛,使体内的肝脾两脏,脾健肝和,痛泻自止。痛泻要方这个方剂,现代主要用来治疗腹泻等病症,但是一些临床出现的急慢性肠炎、结肠炎以及肠道易激综合征等疾病,都可以用痛泻要方来缓解。但是痛泻要方主要适用于肝旺脾虚的患者,一些因为湿热或热*导致的腹泻患者,并不适合用此药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