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溜wēnliū
属手阳明大肠经,是手阳明大肠经的郄穴。穴有温通经脉之功,善治寒湿濡滞之症。
别名:
逆注《针灸甲乙经》、蛇头《针灸甲乙经》、地头、通注、池头、温留。
名解:
温,暖也,即温暖;溜,通流,水流貌。穴为手阳明经之郄,乃气血深聚之处。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气温热,穴为阳气所注,有温通经脉之功,故名温溜。
取穴:
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快速取穴:先确定阳溪(手掌侧放,拇指伸直向上翘起,腕背桡侧有一凹陷处即是)和曲池(屈肘成直角,先找到肘横纹终点,再找到肱骨外上踝,两者连线中点处)的位置,两穴连线的中点处即是。
功能:
清热解*,安神定志。
主治:
寒热头痛,头风,眩晕,面肿,面瘫,腮腺炎,口腔炎,唇干,流涎,舌炎,齿痛,咽喉肿痛,目赤肿痛,吐舌,腹胀,肠鸣,腹痛,鼻衄,肩臂酸痛,肩背酸痛,颈项强痛,狂言,狂走,癫疾,乳痈,疔疮,劳瘵,气喘等及其他循经病症。
配伍:
喉痹不能言:温溜、曲池。《针灸甲乙经》
癫疾:温溜、仆参。《备急千金要方》
狂仆:温溜、掖门、京骨。《备急千金要方》
项强伤寒:温溜、期门。《针灸聚英·百症赋》
肠鸣而痛:温溜、陷谷、复溜、阳纲。《备急千金要方》
疗法:
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向手部放散。
可灸。
突然鼻出血时,用拇指压迫温溜穴,可快速止鼻血。
经常手凉、手心冒冷汗的人可多揉温溜穴,能驱寒。
主治歌诀:
温溜消肿安神腑---温溜有清热消肿、安神通腑之功,治肠鸣腹痛
腹痛面肿痫舌吐---亦治喉痹、面肿、头痛及癫痫吐舌
相关论述:
《备急千金要方》:肠鸣而痛,温溜主之。
《千金翼方》:狂癫哭泣,灸手逆注三十壮。
《针灸甲乙经》:伤寒,寒热头痛,哕衄,肩不举,温溜主之。疟,面赤肿,温溜主之。肠鸣而痛,温溜主之。口齿痛,温溜主之。癫疾,吐舌,鼓颔,狂言见*,温溜主之。狂仆,温溜主之。喉痹不能言,温溜与曲池主之。
《针灸大成》:主肠鸣腹痛,伤寒哕逆噫,膈中气闭。寒热头痛,喜笑狂言见*,吐涎沫,风逆四肢肿,吐舌,口舌痛,喉痹。
《百症赋》:审他项强伤寒,温溜期门而主之。
附注:
古人讲究,名字可不是随意而取的,但凡是名字里带“阳”带“温”的穴位,都有升阳温暖的作用,顾名思义,温溜是可以调理寒症的。中华医学有“阴经郄穴治血证,阳经郄穴治痛证”的说法,温溜是手阳明大肠经的郄穴,故而擅于调理寒痛证。《*帝内经》:“血气遇寒则凝,得温则行。”故一切寒主收引所形成的包块、积聚、肿瘤等等,皆可以温溜来取治,以温来对付冷凝,以溜来攻克结郁。
特别是女性朋友,“妇之病,寒为大”,因寒而起的女人病太多了,平时可灸灸温溜,温经通络、活血化瘀、气化阴邪。
有中医专家认为,温溜就像中药中被誉为“国老”的甘草,有倍力之功。全身上下,只要经络受寒出现凝滞堵塞,都可加温溜帮助温化流通,疗效能大大提升。如,头痛,头项寻列缺。以列缺配温溜,能助其温通头上经脉;腹胀冷痛,肚腹三里留。以足三里配温溜,助其暖化肚腹之功。
这里还要说明一下温溜的双向调节作用,穴不仅能治寒症,同样也能治热症。“温”在寒与热之间,过寒过热皆可以温来调和;“溜”代表水,水是流动的、清凉的。一切名字里带水的穴位,如溪、河、江、海、沟等等,都可以退热。
中华医学有“温溜主瘰疬”的说法,瘰疬,民间俗称“疬子颈”或“老鼠疮”,就是西医所说的淋巴结结核。常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伤脾,以致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结于颈项,日久痰湿化热,肝郁化火,下烁肾阴,热胜肉腐成脓,耗伤气血,渐成虚损。亦可因肺肾阴亏,以致阴亏火旺,肺津不能输布,灼津为痰,痰火凝结,结聚成核。不论是气郁化热还是肝郁化火用温溜是最直接方法了。瘰疬还是少见,常见的比如口角生疮,脂肪粒,痤疮等整个头面的疮痈肿*,以温溜治之最速。
另,温溜又为经外奇穴名。出自《针灸真髓》,主治下齿痛。穴位于前臂伸侧桡侧线上,腕横纹上2寸。左右计2穴。一般针0.2~0.3寸;可灸。诊疗时需加以注意区分。
注意:
本文仅作为参考资料,所涉及的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诊疗依据,请勿盲目试用。还需全面考虑患者的全身症状、情志以及生活习惯等,由专业医师作出诊断。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处理。
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福生无量天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