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管条件差,容易患脑中风,冠心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还容易形成“肠中风”。
“肠中风”就是我们常说的缺血性肠病,最典型的症状会导致腹痛,这种疾病90%以上都是发生60岁以上的老年人,如果不重视,很容易漏诊或者延误诊断,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很多老人有高血压、糖尿病、房颤等病史,“缺血性肠病”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如何识别、诊断、治疗和预防非常值得好好重视。
1
什么是缺血性肠病
缺血性肠病是一组因小肠、结肠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的不同程度的肠壁局部组织坏死并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疾病。缺血性肠病可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慢性肠系膜缺血及缺血性结肠炎。
2
什么样的人容易得缺血性肠病
发生缺血性肠病的患者大部分是老年人,发病年龄多在60岁以上,其中半数患者有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多种病因叠加增龄性的因素,导致肠系膜动脉的粥样硬化形成血栓。
3
缺血性肠病的常见表现
缺血性肠病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慢性肠系膜缺血,缺血性肠炎,急性的危害尤其大,不及时诊断和处理容易形成肠坏死。
?急性肠系膜缺血
包括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
约20%~50%的急性肠系膜缺血患者具有肠系膜动脉硬化狭窄基础。急性肠系膜缺血典型症状三联征:剧烈上腹痛或者脐周痛而无相应的体征,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心房纤颤,胃肠道排空障碍。
其临床特征包括:①突发剧烈腹痛,伴频繁呕吐和腹泻,75%的患者大便潜血阳性,15%的患者可伴血便;②78%的患者可出现肠梗阻;③39%的重症患者可出现溃疡形成、穿孔。本病起病急、早期无特异表现。急性肠系膜缺血预后差,死亡率约为50%~90%,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慢性肠系膜缺血
包括缺血性肠绞痛和腹腔动脉压迫综合征。多发生在系膜血管粥样硬化的老年患者。
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生的与进食有关的疼痛和脂肪泻。腹痛可为持续性钝痛,程度不一、定位不明确,以脐周或左下腹稍多见(与缺血的肠段有关)。
典型症状为餐后腹痛、畏食和体质量减轻。90%以上的患者有脐周钝痛或绞痛,多发生于餐后15~30分钟,1~2小时达到高峰,随后腹痛逐渐减轻,蹲坐位或卧位可使部分患者腹痛缓解。
大肠缺血的症状一般发生在餐后10~12小时。20%~60%的慢性肠系膜缺血患者可有脉搏减弱、颈动脉杂音、周围血管弹性差等周围血管病体征。
?缺血性结肠炎
缺血性结肠炎是缺血性肠病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缺血性肠病的75%。约90%的缺血性结肠炎发生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66%以上患者有腹痛,因病变多累及左半结肠,腹痛多位于左下腹,为突发性绞痛,轻重不一,进食后加重。
腹痛多伴有便意,部分患者可在24小时内排出与粪便相混合的红色或暗红色血液,其他症状有厌食、恶心、呕吐、低热等。研究表明,高凝状态是发生缺血性结肠炎的主要因素,慢性便秘可能是缺血性结肠炎的危险因素。
4
如何治疗?
缺血性肠病治疗应以减轻肠道缺血损伤、促进修复为目的。慢性缺血性肠病的患者,大多可以进行微创介入治疗,恢复动脉血流、降低复发机会。
急性肠系膜缺血常需要及时进行动脉栓子摘除术、肠系膜动脉血管重建及静脉取栓术等,争取恢复缺血肠管的血运,保留有生机的肠管。
尽管如此,急性肠系膜缺血经及时治疗的死亡率仍高达50%~80%。因此有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如果出现持续加重的腹痛、腹泻,尤其是便血,按一般的胃肠炎治疗没有效果,就应该考虑缺血性肠病,医院就诊。
结肠镜检查最好在发病后48小时内进行,病变部位结肠黏膜充血、水肿,不规则大片或小片状出血及多处新鲜淤血斑、大小不等溃疡。
5
如何预防?
?定期做肠镜检查
呼吁50岁以上、排便习惯改变的高危人群定期做肠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