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原因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四四逆汤腹痛,腹泻,便秘,二便不通,
TUhjnbcbe - 2022/6/21 15:23:00
术后腹泻——聂惠民医案

王某,男,58岁。年11月初诊。患乙状结肠癌于年9月行乙状结肠癌手术后,体质虚弱,大便稀薄,甚则水样便,挟有不消化食物,每日大便四五次,甚则七八次,腹中不适,时有隐痛,微有胀气,食纳不佳,手足清冷,畏寒喜暖。首服西药,继服中药,健脾止利,但腹泻仍作,故来京求医。查体:精神倦怠,脉沉细弱,舌质淡,苔薄白。中医辨证:此乃术后少阴阳虚阴盛,釜底火衰,运化失权而致虚寒下利。治当温阳益火散寒,回阳救逆止利,宗四逆汤加味,处方:干姜(炮)10克,炙甘草6克,制附片8克,茯苓15克,炒白术15克,生晒参10克,焦三仙各1克,七剂,水煎温服。

二诊:药后腹泻减轻,诸证缓解,前方加芡实15克,继服七剂,大便日行二三次,稀软便,手足转暖,脉沉细略数,苔薄白,前方去制附子,以温阳健脾法调理,带三周中药回乡,服药调养,大便基本正常,半年腹泻未复发。《聂氏伤寒学》

论:此是脾家阳虚,服用健脾止利的不对症,肯定不愈。此所谓的结肠癌,也是脾虚而肝陷,肝木郁结之病灶,也就是火神派所谓的阴凝结瘤。

3下利腹痛——黎庇留医案

医生潘少干,往逢简乡看会景,是晚住一银号。日中多饮水,已数日未大便也。睡至四鼓,大便初硬后溏,颇以得大便为快。嗣后连下三四行。次早回家,延余诊之。余以真武汤去芍药加干姜,服后下利不减,且腹痛。下午余复往诊。至则客座为满,多系业医者。

有爱余者,悄然问曰:"病势如何?"余曰:"君爱我甚厚,然今日之事,我苟不负责,则无人能治焉。前方非不对证,奈法高一丈,魔高十丈何?当以大剂猛药为之,必效。”遂主以天剂四逆汤,病家睹方疑信参半,延至人夜,汤成而尚未服。余又至其家,见案头置浓煎之药一碗,而众口纷纷莫衷一是。余慨然曰:“若药有不合,我当任其咎!”正议论间,病人已手足厥矣,牙关闭矣,其妻彷徨无措。余命将药渐次灌入,并速其再煎1剂。汤未成而病者能言,叹息不已。然手足未暖,又疴。余续进此剂,并与饭焦茶,疾遂告止。次日用理中汤加附子以开其胃,尽日无疴。

次日邀诊,称夜半复疴。其妻谓:“入晚口渴难忍,因少与之茶,岂由是耶?”遂严禁茶粥,潘之疾即愈。《近代名医医话精话》

论:真武汤与四逆汤,都属附子剂,真武汤为何不愈。真武汤没有干姜,不也加上干姜了吗?,是不是没有炙甘草,脾胃之要药。此应该是脾阳之虚,多饮伤中。真武汤,是少阴寒盛,寒而生水,寒水泛滥之证。而四逆汤,是土虚伤中,救逆回阳之证。四逆汤,附子温少阴之寒,培太阴病虚之根本,而干姜甘草,培土补中,温脾胃之阳。脾阳者,阴阳之根也。附子,温寒水也。本案的就把甘草干姜汤,建中回阳的功力给完美的诠释出来了。救中气者,只有附子,而没有炙草与干姜,还是不能够救逆。

4自利腹痛——罗谦甫

罗谦甫治省掾曹德裕男妇,二月初,病伤寒八九日,请罗治之,脉得沉细而微,四肢逆冷,自利腹痛,目不欲开,两手常抱腋下,昏嗜卧,口舌干燥。乃曰:"前医留白虎加人参一帖,可服否?罗曰:“白虎虽云治口燥舌干,若执此一句,亦未然。今此证不可用白虎者有三:《伤寒论》云:立夏以前,处暑以后,不可妄用,一也;太阳证无汗而渴者,不可用,二也;况病太阴证悉具,其时春气尚寒不可用,三也。仲景云,下利清谷,急当救里,宜四逆汤。遂以四逆汤五两,加人参一两,生姜十余片,连须葱白九茎,水五大盏,同煎至三盏,去滓,分三服,一日服之。至夜利止,手足温,翌日大汗而解,继以理中汤数服而愈。(江璀,《名医类案》)《聂氏伤寒学》

论:太阳七十九: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5下利厥逆——黎庇留医案

吴涌冯家寡妇,仅一女,八九岁,爱如掌上明珠,患下利之证,日趋沉重。请某名医至,开出贵重药散,处以普通利湿止疴剂。服药后,傍晚则四肢厥逆,以为不治,置于地上。

其亲人冒雨延医,困惫无赖,酌酒消遣,适余在酒肆诊病,因询问余曰:先生能为小儿医乎?余曰:医学固有分科,理则一也。遂邀余诊,视老则四逆证也,脉沉微欲绝,手冷过肘,足冷过膝,余以四逆汤。嘱拾之上床,小心灌药,下利渐减。明日再诊,复与前药,疴止厥愈,五六日复原。《近代名医医话精话》《经方一剂起沉疴》

6虚寒久泻——门纯德医案

杜某,男,36岁,泄泻四年之久,查无病因。每日~3次稀便,伴有腹痛,多方求治,效果不佳,诊见四肢清冷、舌润唇淡、脉象沉细,治与四逆汤,令服三剂,服后自觉腹中舒适,泄泻减少,便仍稀薄,继与理中汤四剂,泄泻渐止,大便成形,遂令其改服理中丸,隔日一丸,二周后告愈。《名方广用》

7小儿泄泻——江万顷医案

徐某,男,7个月,年8月7日门诊。因母乳不足,每日喂米糊3次,两个月前喂米糊过饱,腹胀吐泻,高热,西医治疗后,热退,腹泻昼夜达10多次,继续服用西药6天无效,改中医治疗8天,腹泻减至每日4~5次,因小儿服药不便而停药。天前因受凉,腹泻加重,每日七、八次稀粪便,如蛋白汤,精神萎靡,夜间啼哭不宁,来门诊治疗。当时舌苔白而少津,四肢逆冷,断为脾肾虚寒,邪热留恋胃肠,予四逆汤加*连煎剂,每次8毫升,4小时1次。次日复诊,精神好转,大便次数减少至四、五次,四肢已温,继服3天而愈。(江万顷,四逆汤加*连治疗小儿泄泻70例.浙江中医,,8:14)

按:四逆汤乃温暖脾肾之方,*连乃清热厚肠之药。凡属脾肾有寒,胃肠湿热留恋之疾,均可用此法治疗。据本文作者报道:用四逆汤加*连治疗小儿腹泻70例,全部治愈。5个月以下的患儿每次服本方煎剂3~5毫升;6个月至10个月患儿每次服5~8毫升;一岁至一岁半患儿每次服8~10毫升。每4小时服1次。其煎法是先将制附子1.5克,干姜、甘草各9克,加水毫升,微火煎至毫升,再加入*连9克,仍用微火煎至80毫升,过滤后加入冰糖适量,煮沸后备用。《经方临证集要》

8慢性泄泻——张东明医案

韩某,男,90岁。首诊:年9月4日。主诉:泄泻月余。脉证:其女代诉,老父亲近月来,腹泻、便稀,日行6次,饭后必去厕所,有时大便失禁,服了不少消炎、止泻药效果不好,想用中药试试,但是父亲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又得这样的病,给子女照顾带来很大的麻烦。余略思片刻,想起门九章教授曾用“四逆汤”治愈多年慢性腹泻病例。心中似乎有底,遂出方如下。方证:四逆汤加味。处方:附子6g、干姜4g、炙甘草4g、肉豆蔻6g、山药10g。颗粒剂,4剂,日1剂,开水冲服,早晚分服。

二诊:年9月17日。脉证:其女代诉,老父亲服药后,腹泻大有好转,日行次,成形,想继续服药巩固。余考虑到患者年逾九旬,故在原方基础上加人参6g以大补元气,共同达到温补脾肾、益气健脾、固涩止泻的目的。处方:附子6g、干姜4g、炙甘草4g、肉豆蔻6g、山药10g、人参6g。颗粒剂,4剂,每日1剂,开水冲服,早晚分服。

医院门诊二楼,遇见患者女婿,问及老人情况,答曰:服药后,腹泻渐止。《门氏中医经方传承》

9慢性泄泻——李孝波医案

付某,男,53岁。首诊:年1月3日。主诉:泄泻3月余。脉证:患者于3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泄泻,大便3-4次/日,略有腹痛,排便前后重,排便不爽,粪质稀,不成形,无明显臭味;自述服用颠茄磺苄啶片等止泻药有效,不过停药后则马上复发,服用诺氟沙星胶囊无效。患者中等体格,面红,平素胃肠功能不好,不能吃冷食,手足怕冷,出汗不多。曾查肠镜示无异常。舌红,脉沉细,节律不匀。方证:四逆汤。处方:制附子9g、干姜6g、甘草6g。7剂,每日1剂。上三味同煎50毫升,早晚分服。

二诊:年1月30日。服上药后患者腹泻次数明显减少,1-次/日,但仍有腹痛、排便不爽、大便稀的表现,伴口干。脉沉细,舌红。心电图示:室性早搏。效不更方,继以四逆汤合*芩汤,处方如下:制附子6g、干姜5g、炙甘草5g.*芩6g、生白芍9g,7剂,每日1剂。

年3月1日门诊,某杨姓患者经由付某介绍来诊,顺便告知,付某已基本痊愈。

体会:此例患者病程三月,曾用西药乏效,久泻久利,伤及阳气,结合大便性状与脉沉细,手足凉等,理应从本而治。初诊投以四逆汤温之。复诊患者病情明显好转,但仍有腹痛、大便不爽,故*芩汤之*芩、生白芍祛除湿热。

论:明显的脾阳虚寒,剂量就不能太小,小了药不胜病,则火力不足。这么明显的脾阳虚,可以加大剂量,火力全开,不必担心剂量过大。

脾以上行为顺,下利者,脾气之陷也。面红者,此是戴阳,下虚之故,少阴肾阳之微弱也。此面红者,区别于外感桂枝麻*各半提纲的面赤。此是里阳之虚。彼是外感伤寒,闭其经阳。

30痢疾

表热里寒,下利清谷(痢疾)

张某,男,33岁,陕西省彬县农民。于年夏季患痢疾,发热,腹痛,一日泻十余次,至第二日变为下利清谷不止,四肢寒凉,面色青白,少气无力,烦躁不安,里急后重,脉沉细无力。属于表热里寒之下利,这种下利,唐代孙思邀称谓“冷痢”。根据《伤寒论》第5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应用四逆汤原方(炙甘草、干姜、附子各10克),服后腹痛止,下利次数减少,四肢转温。上方加白头翁1克、*柏9克,又服三剂,汗出热退,下利止,食欲恢复而愈。

按:据报道,应用本方加*连治疗大便溏薄、微热、肢冷、脉微弱、苔薄白的泄泻患儿70例。结果痊愈58例,有效8例,无效4例。治疗时间平均4日。方剂组成:制附子15克,干姜、甘草各9克,加水毫升,煎至毫升,再加*连9克,微火煎至80毫升,过滤加糖适量,煮沸备用。服法:5个月以下患儿每次3~5毫升,6-10个月患儿每次5-8毫升,1-1.5岁患儿每次8-10毫升,每4小时服一次(《浙江中医杂志》年8期14页)。另外,亦有报道,有例麻疹患儿神疲肢冷,嗜睡不语,体温下降,经用四逆汤辨证加味施治,阳回体温上升,疹点变为红活,转而用清透之品治愈。(《江苏中医》年期6-7页)《经方研习》

论:烦躁不安者,就是甘草干姜汤的主症。脾家之阳虚,胃气不降,则阳气离根而生烦躁。脾胃者,阴阳之根也。脾虚胃逆,心火不降的典型症状,就是烦燥不安。在少阴亡阳证,厥阴亡阳证,都有此证。火不降者,中气亡败也。

《长沙药解》大枣:木宜直升,曲则作酸,金宜从降,革则作辛,水宜上行,润下则咸,火宜下济,炎上则作苦。金木不遂其性则病生,水火各遂其性则病作。火随其性而上炎,轻证则口苦烦渴,此泻火则已(泻心汤等)。而脾胃亡败,火气离根而上炎,则烦躁不安,必须温中以回阳(四逆汤)。

31便秘——王与贤医案

郝某,男,35岁。患便闭10月多,初因头目眩晕,曾多次服用*连、川大*等泻火药,眩晕未愈,渐至食少便难,形衰体赢,每隔10数日大便1次,燥矢停滞,便时十分困难,便后气促神疲,辗转疼痛,半日始安,又经过多种通便治疗,如:大*、芒硝之类,但是愈通愈涩,以致不起,来我所诊治。

患者面色青黑,目小而陷,舌黑不燥,脉沉而伏,身冷嗜睡,腹胀不痛。根据脉证分析,系寒盛阴凝、脾胃冷结,肠道既乏津液之滋润,亦无推送之能力,其根本原因为太阴之土与少阴之水无阴以化,水谷之气无阳以运;而最苦之头眩,亦为阴盛格阳之证,参阅以前用药经过,拟不再用遥降之品,单以回阳方剂鼓动蒸发,以温通启闭,用四逆汤3剂后,感觉大便稍松,服至10剂,食多神健,眩晕亦愈,后以金匮肾气丸继服,诸疾尽去而安。(王与贤等,验案二则.上海中医药,,6:41)

按:患者便秘10个月,曾迭进苦寒通下,但愈通愈涩,竟至不起。再参以面色青黑、身冷嗜睡,脉沉伏等,显系脾肾阳虚的冷结便秘。治宜温阳启闭,予四逆汤,3剂见效,10剂头晕、便秘皆愈。《经方临证集要》《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论:头目眩晕,就是胃气不降。太阳经起于目之眦,少阳经起止之内眦,经气上逆,必见头目眩晕。见便闭证,用二*通便,这也是见症治症,此不属于辨证,而是头痛医头,脚疼医脚。这也是用草药的功能来治病,结果越治越坏,竟致不起。本案先不看便秘之病,先看亡阳之象,自然就是回阳救逆。至于阳虚类型的便秘之理,我也看不太懂,只能边学边研究,有典型医案,才能看的更透。《四圣》便结根源,虽然都写的清楚的,但还是感觉不太懂。只知肠本燥金,胃气不降,则肠燥便结。胃气不降,又因脾家之湿,大体就这逻辑,但现实临证,真的很难。有些医案,用大剂的白术,治疗便秘,效果很好。如此类型便秘,若长期应用硝*,即成本案亡阳之象。

面色青黑,此是寒水侮土,舌黑不燥,此是水旺而火衰,脉沉而伏,沉为太阴不升,伏为寒盛无阳,无微阳以鼓动,故见脉伏,伏者,脉行筋下也。身冷嗜睡,脾阳之虚,肾阳也败,水旺而善寐也。

身冷即恶寒,此是肾阳之虚。表里一气,表根于里。表有汗者,表恶寒者,没有外感的情况下,都要注意,是否肾家阳虚。如附子泻心汤,汗出者,下寒逼其上热,热蒸皮毛而汗出也,此汗出者,即是表证。芍药附子汤,汗后不解,表恶寒者,加附子,此恶寒者,是肾家之阳之也。桂枝加附子汤,汗漏不止者,汗泄肾阳,肾家失藏而阳虚,木气疏泄也,加附子温肾阳以助藏。

3二便不通——戴鉴周医案

王某,女,56岁,年9月4日初诊。二便阻塞不通,腹痛绵绵,胀闷不堪,经用泻药未见效,而痛愈重,喜热饮而恶寒,四肢厥冷,六脉沉细,治以通脉四逆汤;附子30克,干姜18克,炙甘草1克。予4剂,日剂,水煎分4次服。结果:溺长便利,身温脉和,腹痛除,闷胀减,饮食增,再服剂而愈。《解读张仲景医学》

33中*性休克——周连山医案

王某,男,41岁。年8月初诊。因患痢疾致中*性休克,急诊抢救。患者神志清醒,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舌质暗,血压80/50毫米汞柱,心率次/分,心肺未闻及异常。经静脉给氯霉素、强的松、阿拉明,其血压维持在95/60毫米汞柱,但40分钟后血压下降至70/40毫米汞柱,虽临时给新福林,增大阿拉明和强的松滴数、浓度,但患者血压继续下降,心率达次/分,脉欲绝,面色更苍白,自汗出,呼气清冷,神志恍惚,病情恶化。连续给升压药(中医研究院制,其成分为四逆汤合生脉散制成)3支,3分钟后血压回升至/80毫米汞柱,同时颜面转红,四肢转温,小时后血压平稳,6小时后停升压药,血压稳定。休克治愈后,用痢特灵治疗3天,痢疾亦痊愈。《陈宝田经方临床应用》

论:这个应该用的是中药注射液?78年就有了?也可能是口服液吧?

四肢厥冷,此为脾胃虚寒,四肢失秉。脉微欲绝,经络脏腑之阳俱虚,霍乱提纲的四逆汤,就是此脉象。面色苍白,在虚劳病中解为血亡木枯,不能华色。在三阴病中,则为阳亡木枯,中气欲败。阳亡木枯之理者,是五行之理,木生于水,水中之温,是为木气之根,水寒无阳,不能生木,则木枯也。肝主五色,入肺为白,反之面色苍白,阳亡木枯也。五行之理,木贼克土,水寒侮土,水木合邪,所以中气欲败。心率快者,火上炎而不降也,超过次,就数之极,疾数之脉,动数失度,阳气拔根而土败之象。

四逆汤,温脾家之阳,退肾家之寒,回阳救逆。土者,阴阳之根也。阳气离根,则见数极,阴盛水寒,则见沉迟弦之阴脉。疾数之脉,是阳象之脉,沉迟弦者,则为阴象之脉,皆是土败阳亡而断根之象。土者,阴阳之根,土败则火飞,火飞则疾数(阳象),土败则水沉,水沉无阳,则脉沉弱微弦迟(阴象。(仲景阴阳脉法)),皆是四逆汤证的土败亡阳之脉。所以脉解,数不尽为热,也为中虚。另一重点,是合参四肢厥逆,加面色苍白,此脉与证,就好理解了。

辨证论治,有从逆理论。通常是病脾陷则胃逆,病胃逆则脾陷。从脉来论,这个水寒格阳,阳数之疾,就是从脉,而水寒当见本沉弦迟之阴脉,就是本气之病脉。正因如此,所以证变多而脉变也多,从而辨证辨脉就很难。所以四诊合参,是最准确的方法。

购书学习,进群,请加好友(微商—勿扰)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四四逆汤腹痛,腹泻,便秘,二便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