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糖尿病患者1.16亿,长期高血糖,机体防御感染的能力普通偏低,一旦感染新冠病*,肺部炎症进展更快,严重程度更高,死亡风险也更大。
那么糖尿病凭什么能在新冠肺炎期间安全?
一位临床一线的内分泌专科医生,就糖尿病患者如何科学应对才能远离新冠肺炎,继续拥有美好生活,提了几点建议。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日前发布的《糖友“新冠”防控居家策略》里,名医大咖做出了特别提醒。
1、睡觉:
不熬夜!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7-8小时。稳定的情绪和充足的睡眠,既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又有助于糖尿病病情稳定。
2、吃喝:
(1)每日主食量不超过克,增加谷物、杂豆类食物的摄入量;
(2)每天蔬菜至少克,尽量选择深色蔬菜和绿叶菜;
(3)鸡蛋每天一个,肉食以鸡鸭鱼肉为主,少吃富含饱和脂肪酸的猪、牛、羊肉;
(4)保证每天饮水1-ml,不要等到渴感出现再饮水,限制含糖饮料和酒类。
上海交通医院贾伟平教授建议在饮食顺序上有调整:
首先是喝汤,最好是清淡的汤,喝完汤以后就可以吃素菜、荤菜,最后再吃主食。主食吃得少对血糖的控制比较有利。
3、锻炼
时间:建议餐后一小时或者一个半小时开始运动。
方法:原地踏步、踢毽子、跳绳、太极拳、瑜伽等有氧运动,增加每周两次的无氧运动(深蹲、俯卧撑、举哑铃)。
医院内分泌科李小英教授提醒,如果家里有跑步机,建议每天要运动30分钟,大约每小时5公里的速度,每分钟走步,能够达到非常好的运动强度和效果。
4、心情好
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郭立新教授介绍,负面情绪本身可能加剧血糖波动和异常,愉快的心情会使抵抗力明显提升。
5、出门防护
新冠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天医院的陈莉明教授建议做一个外出清单,先去哪后去哪,避免周折。
(1)口:正确佩戴口罩尤为重要。
上海交通医院的贾伟平教授介绍,大多数人戴的口罩都是一次性医用口罩,一面是白的,一面是浅蓝色的,请牢记:白色的是内面,靠自己的鼻子和嘴巴,浅蓝色的在外面,不要戴反。要将口罩上方的金属条紧紧贴于面部。
(2)手:有条件的戴一次性手套,没有条件的注意尽量不要用手接触公共区域的物品,可以选择隔着纸巾触摸电梯按钮、单元门把手。
(3)外衣:回家后把外衣挂在阳台等通风的地方。
(4)需要反复强调的是勤洗手:建议流水洗手,每次洗手不少于20秒。
6、血糖监测频率因人而异
对于长期血糖稳定,服用口服降糖药的患者,可以每周监测1-2天,一天4次(空腹血糖、三餐后血糖)。
对于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可以每周监测3-4天,一天6-7次(空腹血糖、三餐前后血糖、睡前血糖)。
对于空腹血糖控制欠佳的患者,可以加测夜间2-3点钟的血糖对病因进行鉴别。病情稳定者,可以适当减少监测次数。
提醒:如果出现异常情况,例如腹泻、食欲欠佳,或者感觉心慌、出冷汗等不适症状,需要随时监测血糖,及时发现问题,调整相应的治疗方案。
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郭立新教授建议:
一般的空腹血糖可以控制到4.4到7.0之间,老年患者和长病程的患者适当放宽。对孕妇的空腹血糖控制更加严格一点,小于5.3毫摩尔每升。出现高血糖或者低血糖,要做好记录,可以电话连线或者是进行网上咨询。
7、用药
糖尿病为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用药物维持病情稳定。随意中断治疗或者因为药物储备不够而自行减量,对于病情控制十分不利。
自行停药或减量会导致血糖飙升,严重的会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或高血糖高渗昏迷,危及患者生命。
特殊时期,为了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医保管理部门已经批准疫情期间慢病患者实施“超长处方”报销*策。
对于病情稳定、无需调整治疗方案的糖尿病患者,医师可一次性开具2-3月药物。考虑到糖尿病患者抵抗力较差,建议您请家属中体质医院取药。
最方便,也医院的线上平台,上海交通医院贾伟平教授建议大家在这种特殊时期,减少出门,在线上与医生沟通,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用药量,使血糖大致稳定在正常范围。
8、急救
疫情期间,医院就诊的次数,如果您经过监测发现血糖控制欠佳,可以选择联系您的主治医生电话咨询,也可以利用一些线上平台问诊,如果仍然不能解决问题,医院。
(1)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朱大龙教授提醒,如果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甚至呼吸当中有烂苹果的味道,特别是口渴加重,烦燥等等,可能都是高渗昏迷和酮症酸中*的症状,应该戴好口罩做好防护措施,马上出门就诊。
(2)轻度的低血糖可以通过进食或者喝糖水自救,严重的低血糖因为意识不清,无法自救,如果您出现这种情况,也需要在他人的帮助下立即就医。
(3)如果慢性并发症急性加重,例如,眼部持续或间歇性胀痛、视力下降,或者突发视力下降,眼前出现固定黑影、闪光感等,则不能排除眼压异常升高、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等情况,医院检查治疗。
9、疑似感染新冠肺炎怎么办?
糖尿病患者是病*、细菌侵袭的高危人群。因此,每天监测体温非常重要。
在观察是否发热的同时,还需要观察自己有没有出现咳嗽、胸闷、胸痛、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结膜炎等。发现异常,必须第一时间联系社区医生,按照规定的流程筛查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