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周玮史竞男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壬寅年伊始,立春之时北京年冬奥会开幕式上的“诗情画意”惊艳世界,元宵节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王亚平在中国空间站用古筝奏响《茉莉花》……时光定格下东方大国的奋进雄姿,更激荡中华文化的自信昂扬。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正是有了这种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我们才拥有了坚守正道的定力、砥砺前行的动力、变革创新的活力。
*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强国建设,从*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到*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再到*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年建成文化强国,“十四五”规划和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断深入向前。
踏上新的赶考之路,当代中国共产*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文化自信引领文化强国建设,为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立心铸*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伟大的航程,离不开思想的灯塔指引方向,离不开精神的力量鼓舞风帆。
*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举旗定向、守正创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用文化之火照亮复兴之路,用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文化强国建设指引方向。
年7月1日,中国共产*迎来百年华诞。习近平总书记深邃有力的话语,在天安门广场上空激荡:“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的灵*和旗帜。”
指导思想是一个**的精神旗帜。只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们的*才有战斗力,我们的民族才有凝聚力。
从年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到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教育人民、推动工作”;
从正本清源入手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到分别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治工作会议;
从出台《中国共产*宣传工作条例》《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治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思想*治工作进行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到引导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敢于亮剑、善于斗争……
立破并举,激浊扬清!
一系列重要讲话、一个个重大部署、一项项有力举措,廓清了理论是非,校正了工作导向,推动意识形态领域各条战线以*的旗帜为旗帜,以*的方向为方向,以*的意志为意志,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确保“城池”万无一失。
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从百年*史传承优良传统,为文化强国凝心聚力。
年“七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治局同志参观北大红楼、丰泽园毛泽东同志故居,带头开展*史学习教育。
北大红楼“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
这是触及灵*的思想洗礼——
按照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要求,推动学习*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建成中国共产*历史展览馆,*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大大提升……
这是中国精神的时代升华——
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大力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最大公约数”激发同心圆梦的豪情壮志;《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治工作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相继印发,对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治工作作出全方位规划、制度化安排……
这是*心民心的交融凝聚——
建立健全*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设立烈士纪念日,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动学习大国建设……理想信念的根基愈牢固,精神文明的花朵愈灿烂。
如今,嘹亮的主旋律、强劲的正能量,不仅涌动在诵读的章句、传唱的旋律中,更融入日常的交谈、网络的留言里,潜移默化地提振全社会精气神。
守正创新担使命,奋楫笃行续新篇。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高高举起,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全*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更加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弘扬,文化自信日益彰显,中华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
年12月22日,观众在南京市博物馆参观“:从南京到北京”特展苏阳摄/本刊
人民至上满足新时代美好生活新需求
为人民大众服务,始终是中国共产*人发展文化的价值取向。
*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广大文艺工作者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心怀“国之大者”,将目光投向祖国的山川大地,在火热的生活中汲取营养、积累经验,以充沛的激情、细腻的笔触、优美的旋律、动人的形象,展现时代变迁、反映多彩生活,把优质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聚焦火热现实,报告文学《乡村国是》《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等生动讲述脱贫攻坚故事;《我和我的祖国》系列三部曲以及《山海情》《大江大河》《鸡毛飞上天》等现实题材优秀影视剧“圈粉”无数……
新冠肺炎疫情汹涌,中国摄影家协会迅速组建小分队奔赴武汉,用“为天使造像”重大摄影工程保存下国家和民族的特殊记忆;歌曲《坚信爱会赢》、电视剧《在一起》、纪录片《武汉日记》、话剧《护士日记》等,记录讴歌抗疫一线各行各业凡人英雄的事迹,凝聚众志成城的精神力量……
铭刻历史记忆,战争史诗电影《长津湖》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夺得中国影史票房冠*;复排民族歌剧《*的女儿》,将革命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创新形式再现为革命事业而壮烈牺牲的英雄形象,被观众称为“又美又燃又好哭”……
年7月13日晚,北京,为庆祝建*百年,国家大剧院精心复排新制作的经典民族歌剧《*的女儿》亮相。图源:视觉中国
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成为新时代文艺鲜明品格,我国文艺事业格局一新、境界一新、气象一新。
文以化人,日新其德。
在东莞图书馆,有一支志愿者服务队让人印象深刻,他们默默地在读者身边提供服务,其中大部分都是外来打工者:电工、保安、厨师……职业身份五花八门。
“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疫情期间,一位农民工手写留言深情告白东莞图书馆,感动亿万网友。
民有所呼,必有所应。
据统计,截至年末,我国共有公共图书馆个,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和家博物馆免费开放,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到人民中去”“送欢乐下基层”等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多个地市、区、县,累计培训基层文艺骨干20余万人;全国电影银幕数五年来增长4万多块,持续向农村基层下沉,更好服务观众观影;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创新,年疫情期间,各地博物馆推出余个线上展览,吸引超50亿人次浏览。
近年来,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深入实施,更多创意产品凝聚精神力量。
数字文旅融合表现抢眼,人们可以打开